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脖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脖胦,乃中醫學中之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:「肓之原,出於脖胦。」此穴即後世所稱之氣海穴,為人體重要腧穴之一,屬任脈經穴,位於腹部正中線,臍下1.5寸處。
名義考源
「脖胦」一詞,古義深奧。「脖」本義指頸項,然於此引申為「聚集」之意;「胦」則通「央」,有「中央」「樞紐」之義。二者合稱,喻指此穴為氣機匯聚之要衝,猶如肓膜之氣所出之源。《黃帝內經》明言其為「肓之原」,強調其與人體氣化功能之密切關聯。後世醫家多沿用「氣海」之名,取其「生氣之海」的意象,突顯其培補元氣、溫煦臟腑之功。
經絡定位與功能
脖胦(氣海)為任脈要穴,亦為先天元氣匯聚之處。中醫理論認為,此穴與腎間動氣相通,為丹田所在區域之一(下丹田),主司人體根本之氣。其功能可概括為:
- 益氣固本:調補下焦虛損,改善氣短乏力、臟器下垂等氣虛之症。
- 溫陽散寒:透過艾灸可驅逐下焦陰寒,緩解腹痛、泄瀉、經冷等陽虛症狀。
- 調理沖任:為婦科常用穴,能調節月經不調、崩漏、不孕等沖任失調之疾。
- 助氣化水:配合其他穴位可治療水腫、小便不利等氣化失常病症。
與肓之原的理論聯繫
《內經》稱脖胦為「肓之原」,此說與「肓膜」理論相關。肓膜泛指人體內臟之間的筋膜組織,為氣機升降出入之通路。脖胦作為其氣化之源,影響三焦氣化功能,尤其與下焦水液代謝及命門之火溫煦作用息息相關。後世醫家如張介賓於《類經》中進一步闡釋,此穴「總領一身之氣」,凡氣病皆可酌取。
歷代醫家應用
- 《針灸甲乙經》:明確記載氣海穴位置與主治,列為虛勞內傷之要穴。
- 《醫宗金鑒》:強調氣海「一切氣疾皆可治」,尤重其與關元穴配伍,共奏溫補下元之效。
- 臨床配伍:常與足三里、關元等穴同用,以增強健脾益氣、回陽固脫之效;若治婦科病,則多配三陰交、血海等穴。
綜觀之,脖胦(氣海)一穴,貫穿中醫氣論與經絡學說,既為肓原氣化之樞,亦為臨床調氣之關鍵,充分體現中醫「重氣化、補先天」的治療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