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骨髓
在中醫學理論中,骨髓為藏於骨腔內的髓質,屬於「奇恒之腑」之一,與腎、腦密切相關。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言:「臟真下於腎,腎藏骨髓之氣也。」指出骨髓之氣由腎所主,腎精充足則能化生骨髓,使骨骼強健,髓海充盈。
生理功能
- 充養骨骼:骨髓為骨之精髓,賴腎精所化,具有滋養骨骼、維持其堅固性的作用。《黃帝內經》稱「腎主骨生髓」,說明腎精透過化生骨髓以支持骨骼生長與修復。
- 上通於腦:中醫認為「腦為髓之海」,骨髓與腦髓相通,腎精充足則髓海得養,使人精神充沛、思維敏捷。若腎虛髓虧,可致眩暈、健忘等症。
- 化生血液:骨髓亦參與血的生成,與「精血同源」理論相關。腎精化髓,髓能生血,故骨髓虧虛可能影響氣血生化,導致血虛之證。
病理意義
骨髓的病理變化多與腎虛相關,如《靈樞·寒熱病》提出:「經脈治骨髓、五臟。」意指疾病深入骨髓時,病位較深,常反映臟腑虛損,尤以腎精虧耗為主。臨床上,骨髓空虛可表現為骨痿(骨質疏鬆)、小兒發育遲緩,或腦轉耳鳴等髓海不足之象。
與經絡的關係
骨髓的狀態可透過經脈反映,尤其與足少陰腎經、督脈相關。腎經貫脊屬腎,督脈總督一身之陽,並上行入腦。若骨髓失養,可能影響此二經之氣機,進一步導致腰脊痠軟、陽氣不振等證候。
綜上所述,骨髓在中醫理論中不僅是骨骼的內在支持,更與腎、腦、血密切相連,其盛衰直接影響人體生長發育與衰老進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