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骨酸

證名,指骨節酸楚不適之症,首見於《靈樞·本神》。中醫認為,骨酸與腎、肝、經絡及外邪侵襲密切相關,其病因病機可分虛實兩端,臨床表現與相關病證亦有所不同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腎虛精傷(虛證)

    • 《素問·宣明五氣》云:「腎主骨」,腎藏精,精生髓,髓養骨。若腎精虧虛,髓海不足,骨骼失養,則見骨節酸軟無力,兼腰膝冷痛、眩暈耳鳴、脈沉細等虛象。
    • 常見於久病體虛、房勞過度或年老腎衰者,屬「骨痿」「虛勞」範疇。
  2. 外邪侵襲(實證)

    • 風濕阻絡:風濕之邪客於經脈,氣血痹阻,骨節酸楚重著,或伴腫脹、屈伸不利,見於「痺證」。
    • 濁毒內蘊:濕熱濁毒流注關節,或痰瘀互結,阻塞經絡,骨節酸脹刺痛,甚則變形,如「痛風」「歷節風」等病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虛證:酸軟空痛,遇勞加重,得臥稍減,多伴腎陽不足或肝腎陰虛之象。
  • 實證:酸楚重滯,天氣變化加劇,或局部紅腫熱痛,苔膩脈濡,屬風濕熱邪或痰瘀為患。

相關病證

  • 痿證:腎虛骨枯,肢體痿弱不用,如《痿論》言「骨枯而髓減,發為骨痿」。
  • 痺證:風寒濕三氣雜至,痺阻筋骨,如《痺論》所述「痺在於骨則重」。
  • 虛勞:五勞七傷致精血虧耗,骨失所養,漸成骨酸羸弱。

治法參考

  • 虛證:補腎填精,方選左歸丸、右歸丸;肝腎不足者用虎潛丸。
  • 實證:風濕者宜祛風除濕,如獨活寄生湯;濁毒瘀滯者需化濁通絡,如四妙散加減。

骨酸一症,須辨明標本虛實,結合整體脈證,方能論治精準。歷代醫家如張景岳、葉天士等,於臨證中亦強調調補肝腎與祛邪並重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