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骨蝕,病名。癰疽內陷而侵蝕於骨之病證。出《靈樞.刺節真邪》。有:「虛邪之入於身也深,寒與熱相搏,久留而內著,寒勝其熱,則骨疼內枯;熱勝其寒,則爛肉腐肌為膿,內傷骨,內傷骨為骨蝕。」該病因久患瘡瘍,毒邪內著而骨被腐蝕破壞者,甚而有膿。相當於骨骺炎或骨髓炎。證治可參見附骨疽條。

骨蝕是一種癰疽內陷而侵蝕於骨的病證。其病因是由於久患瘡瘍,毒邪內著,導致骨質被腐蝕破壞,甚至出現膿液。其臨床表現為骨痛、骨枯、膿液等。

骨蝕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等。常用的中藥有金銀花、連翹大黃、蒲公英、赤芍、丹參、桃仁、紅花等。

此外,還可以配合針灸、拔罐、推拿等外治方法進行治療。

骨蝕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避免接觸不潔的物品。
  2. 注意飲食營養,多吃新鮮蔬果,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  3. 加強鍛鍊,增強體質。
  4. 一旦出現骨痛、骨枯等症狀,應及早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