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骨蝕

病名
骨蝕為癰疽內陷,毒邪深著,侵蝕骨骼之病證。首載於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,其文曰:「虛邪之入於身也深,寒與熱相搏,久留而內著,寒勝其熱,則骨疼內枯;熱勝其寒,則爛肉腐肌為膿,內傷骨,內傷骨為骨蝕。」此病多因瘡瘍久潰不癒,毒邪內陷,腐蝕骨骼,甚則化膿潰爛,與現代醫學之「骨骺炎」、「骨髓炎」相似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虛邪內侵:外感風寒濕熱之邪,乘虛深入筋骨,與氣血搏結,久留不去,致經絡壅滯,氣血失和。
  2. 寒熱相搏
    • 寒勝:陰寒凝滯,氣血不暢,骨骼失養,則見骨痛、枯痿。
    • 熱勝:熱毒熾盛,腐肉敗血,化膿傷骨,甚則穿潰流膿。
  3. 正虛毒陷:久病氣血虧虛,或瘡毒未清,內陷筋骨,蝕骨成膿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患處隱痛,皮色不變或微紅,活動受限,伴寒熱交作。
  • 成膿期:局部腫脹灼痛,膿成則按之應指,皮色紫暗,或見瘻管溢膿。
  • 潰後:膿水清稀,久不收口,骨骼暴露,甚則肢體畸形。

證候分型

  1. 寒凝骨枯:骨痛徹髓,患處冷硬,面色蒼白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  2. 熱毒蝕骨:局部紅腫熱痛,膿黃稠臭,身熱煩渴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  3. 氣血兩虛:潰後膿稀淋漓,面色萎黃,神疲乏力,舌淡脈細弱。

治療原則

  • 內治
    • 寒凝者:溫陽散寒,活血通絡,方選陽和湯加減。
    • 熱毒者:清熱解毒,托裡排膿,方用五味消毒飲合透膿散。
    • 氣血虛者:補益氣血,托毒生肌,方選十全大補湯。
  • 外治
    • 初起可敷如意金黃散;膿成宜切開引流;潰後用生肌玉紅膏換藥。

相關病證
骨蝕與「附骨疽」病因相近,然附骨疽多發於長骨,初起即見寒熱劇痛;骨蝕則常見於瘡瘍後期,毒邪蝕骨為甚。二者皆屬中醫「骨病」範疇,治療需辨寒熱虛實,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