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瘺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骨瘺疽
骨瘺疽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載於《外科圖說》卷三。其症初起如粟粒,漸長似赤豆,疼痛劇烈,後期形如楊梅,然不潰膿,亦不流血。此因毒邪深竄,循經入骨,侵蝕筋骨,屬「瘺疽」範疇,與現代醫學所述「骨結核」初期證候相類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骨瘺疽多因正氣虛損,外感風寒濕毒,或內傷七情,致氣血凝滯,經絡壅塞。毒邪鬱久化熱,燔灼營血,流注筋骨,腐蝕骨質,遂成此疾。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瘺疽皆由虛損,毒乘虛入,深伏筋骨。」其病位在陽明經(手陽明大腸經),蓋陽明多氣多血,邪客於此,易化熱成毒。
臨床特徵
- 初起階段:患處生小硬結,色紅或紫,狀如粟粒,按之痛甚,周邊微腫。
- 進展期:結塊漸大如赤豆,疼痛加劇,皮色轉暗紅,觸之堅硬,然無膿液形成。
- 後期:腫物隆起若楊梅,表面光滑,疼痛延及周邊經絡,伴見身熱、倦怠等虛熱之象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此疾,首重辨明虛實:
- 實證:毒熱熾盛,治宜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,方用黃連解毒湯合仙方活命飲,佐以乳香、沒藥通絡止痛。
- 虛證:氣血兩虧,毒滯難化,當補益托毒,選托裡消毒散加減,重用黃耆、當歸益氣生血,輔以金銀花、連翹清餘毒。
外治可敷貼沖和膏或陽和解凝膏,以溫通散結;若膿成未潰,則以刀針引流,務求毒邪外泄。
古籍考據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瘺疽深沉,毒結骨髓,非尋常癰疽可比。」強調此病根深難愈,需內外合治。而《瘍醫大全》進一步指出,骨瘺疽若遷延失治,可致「骨枯髓涸」,終成殘疾,故早期干預尤為關鍵。
此疾與「附骨疽」「流痰」等病有相似之處,然骨瘺疽特徵在於「痛甚不膿」,且毒邪專注骨節,臨證須細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