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脖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脖項,又稱頸項,為中醫解剖學名詞,指人體頭部與軀幹相連之部位,前為頸,後為項,合稱「脖項」。此部位乃經絡循行要道,亦為氣血運行之樞紐,與臟腑功能及外邪侵襲密切相關。

經絡循行與中醫理論

  1. 經絡分布
    脖項為多條經脈所過之處,包含:

    • 督脈:沿後項正中線上行,主一身之陽氣。
    • 足太陽膀胱經:循行於項部兩側,與背俞穴相連,影響臟腑氣機。
    • 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:繞行頸側,調節少陽樞機。
    • 足陽明胃經:經頸前下行,與脾胃運化相關。
  2. 生理功能
    中醫認為,脖項為「諸陽之會」,陽經匯聚,故其柔韌與氣血充盈與否,直接反映人體陽氣狀態。項部肌肉(如「項筋」)的鬆緊,亦與肝主筋、腎主骨的功能相應,若肝腎虧虛或外感風寒濕邪,易見項強、酸痛之症。

病理表現與辨證

  1. 外感與脖項症狀

    • 風寒襲表:常見項背強痛,伴惡寒無汗,屬太陽經證,如《傷寒論》「太陽病,項背強几几」。
    • 風熱上攻:可致咽喉腫痛連及頸側,多見於溫病初起。
  2. 內傷雜病關聯

    • 肝陽上亢:頭暈目眩伴頸項僵直,因肝風內動,陽亢於上。
    • 痰瘀阻絡:長期頸項結塊或刺痛,多因氣滯痰凝,血脈瘀阻,可見於瘰癧(淋巴結腫大)等病症。

中醫治療相關

脖項病證的治療,需依辨證選用相應治法:

  • 針灸:常取風池、天柱、大椎等穴,疏通經氣。風池屬足少陽膽經,為治風要穴;大椎屬督脈,可散寒解表。
  • 推拿:通過松解項部筋結,調節氣血,改善「筋出槽、骨錯縫」等結構問題。
  • 藥物:風寒用葛根湯,風熱用銀翹散,肝陽上亢用天麻鉤藤飲,痰瘀則配合消瘰丸加減。

古籍記載

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膀胱經「是動則病……項如拔」,描述項部拘急不舒之象;《醫宗金鑒》亦載項強多因「風寒客於太陽之經」。此類論述,均突顯脖項在中醫診療中的重要性。

(全文以中醫理論為核心,不涉現代醫學建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