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骨瘤
骨瘤為腫瘤之發於骨骼者,首載於《洞天奧旨》卷十一。其成因多與腎氣虧虛相關,因腎主骨生髓,若腎氣不足,則骨骼失養,易受外邪侵襲。寒濕之邪挾痰濁內停,阻滯經絡,致使氣血凝滯於骨,久而形成腫塊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骨瘤之發與先天稟賦不足、後天失調密切相關。腎為先天之本,主骨生髓;若腎精虧耗,骨髓空虛,則外邪乘虛而入。寒濕為陰邪,易傷陽氣,凝滯氣血;痰濁內生,與寒濕相搏,結聚於骨,遂成瘤體。此外,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等,亦可導致氣滯血瘀,加重病情。
臨床表現
骨瘤可分為良性與惡性兩類:
- 良性骨瘤:發展緩慢,症狀多不明顯,或僅見局部骨質隆起,按之堅硬,推之不移,通常無明顯疼痛,亦不影響肢體功能。
- 惡性骨瘤:初期患處隱痛,漸至疼痛劇烈,入夜尤甚;腫塊迅速增大,堅硬如石,與骨相連,表皮色呈紫褐,可見靜脈怒張。患者常伴低熱、形體消瘦、神疲乏力、食慾不振等全身症狀,此乃邪毒內蘊、耗傷氣血所致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骨瘤以「補益腎氣、散結消瘤」為大法,兼以化痰祛濕、活血通絡。
- 內治:
- 腎氣不足者,可選用《金匱要略》之腎氣丸,溫補腎陽,以壯骨生髓。
- 若氣血瘀滯明顯,可配合散腫潰堅湯加減,以行氣活血、軟堅散結。
- 陰寒凝滯者,宜用陽和湯溫經散寒,化痰通絡。
- 外治:
- 可外敷陽和解凝膏,以溫通經脈、消散腫塊。
- 若局部硬結明顯,亦可配合活血化瘀之藥外塗,如消瘤膏等。
惡性骨瘤發展迅速,若藥物難控,當考慮手術切除,以免邪毒蔓延。然術後仍需以中藥調理,扶助正氣,以防復發。
辨證分型
- 腎虛寒凝型:患處冷痛,畏寒肢冷,腰膝痠軟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治宜溫腎散寒,方用右歸丸合陽和湯加減。
- 痰瘀互結型:腫塊堅硬,疼痛固定,面色晦暗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治宜化痰逐瘀,方用大黃䗪蟲丸加減。
- 氣血兩虛型:腫塊日久,神疲乏力,面色蒼白,舌淡脈細。治宜益氣養血,方用十全大補湯加減。
骨瘤之治,當辨明虛實寒熱,標本兼顧,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