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枯髓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骨枯髓減
骨枯髓減為中醫證名,指因精髓虧虛、骨骼失養所致之腰脊萎軟無力、步履艱難等症狀。此證首見於《素問·痿論》,其云:「腎氣熱,則腰脊不舉,骨枯而髓減,發為骨痿。」後世醫家如李東垣於《脾胃論》進一步闡釋:「腎者水髒也。今水不能勝火,則骨枯而髓虛,足不任身,發為骨痿。」可見此證與腎精虧損、陰陽失調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腎主骨生髓,為先天之本。若腎精不足,或久病耗傷,或房勞過度,皆可導致精髓衰少,骨骼失於濡養,日久則枯槁萎弱。此外,陰虛內熱或相火妄動,亦可灼傷腎陰,使髓海空虛,如《素問》所言「腎氣熱」之病機,進一步加重骨枯髓減之症。
臨床表現
- 骨骼痿弱:腰脊酸軟無力,甚則難以直立或俯仰,肢體活動受限。
- 髓海空虛:頭暈耳鳴、健忘、齒搖髮脫,或見小兒發育遲緩、囟門遲閉。
- 步履艱難:下肢痿軟,行走不穩,或足不任身,猶如《內經》所述「足不任身」之狀。
- 兼證:若陰虛火旺,可見潮熱盜汗、五心煩熱;若兼陽虛,則畏寒肢冷、精神萎靡。
與「骨痿」之關係
骨枯髓減為骨痿之重要病機表現,二者常並論。骨痿屬五痿之一,強調痿證之病位在骨,而骨枯髓減則側重於描述其病理變化,即精髓耗竭、骨骼枯萎之狀態。
中醫治療原則
以補腎填精、益髓壯骨為主,視兼證配伍清熱或溫陽之品。常用方劑如:
- 補腎填精:六味地黃丸、左歸丸,適用於腎陰虧虛;右歸丸、龜鹿二仙膠,適用於腎陽不足。
- 清熱益陰:大補陰丸,針對陰虛火旺者。
- 強筋壯骨:虎潛丸、金剛丸,輔以活血通絡之藥,改善肢體功能。
古籍論述補充
除《內經》與《脾胃論》外,《景岳全書》亦提及:「精髓虧者,當責之於腎。」強調補腎為治療骨枯髓減之核心。而《醫宗必讀》進一步指出:「髓虛者,骨枯而無力。」說明髓減為骨枯之因,二者互為因果。
此證多屬慢性虛損,與現代醫學之骨質疏鬆、脊髓病變等有部分交集,然中醫著眼於整體調理,以恢復腎-髓-骨之生理聯繫為根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