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枯髓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骨枯髓減,中醫名詞,指腰脊萎軟不舉,步履艱難之證。因精髓衰少,骨骼枯萎所致。

《素問.痿論》:「腎氣熱,則腰脊不舉,骨枯而髓減,發為骨痿。」

《脾胃論》卷中:「腎者水臟也。今水不能勝火則骨枯而髓虛,足不任身,發為骨痿。」

骨枯髓減的病因,主要由於腎精虧損,髓海不足所致。腎主骨生髓,腎精充足,則骨骼堅固,髓海充盈。若腎精虧損,髓海不足,則骨骼失去濡養,變得枯萎,髓海空虛,則步履艱難。

骨枯髓減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腰脊萎軟不舉,步履艱難,足不任身等。患者常常自覺腰部酸軟無力,行走困難,甚至不能站立。嚴重者可出現腰椎骨折,甚至截癱。

骨枯髓減的治療,以補腎填精、益髓固骨為主。可用六味地黃丸、金匱腎氣丸等中成藥治療。此外,還可配合針灸、推拿、按摩等治療方法。

骨枯髓減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注意飲食調養,多吃富含蛋白質、維生素的食物,少吃辛辣刺激、油膩生冷的食物。
  2.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  3.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,避免情緒波動。
  4. 定期體檢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

骨枯髓減是中醫病名,西醫沒有對應的病名。但西醫的「骨質疏鬆症」與骨枯髓減有相似之處。骨質疏鬆症是一種以骨量減少、骨質密度降低、骨微結構破壞為特徵的全身性骨代謝疾病。骨質疏鬆症可導致骨折,嚴重者可致殘。骨質疏鬆症的治療,以補充鈣、維生素D、促進骨形成為主。可用鈣片、維生素D製劑、雙磷酸鹽類藥物等治療。此外,還可配合運動、按摩等治療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