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骨厥

定義與概念

骨厥為中醫病名,屬厥證範疇,主要與足少陰腎經氣機逆亂相關。其概念可分為兩大類:

  1. 足少陰經氣逆亂所致病症:源於《靈樞·經脈》記載,為腎經是動病之一,表現為一系列與腎精虧虛、陽氣浮越相關的症狀群。
  2. 肢體大熱之特殊表現:明代《證治準繩》提出「兩手太熱為骨厥,如在火中」之說,屬熱厥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經脈氣逆型骨厥

足少陰腎經起於小趾之下,斜走足心,循內踝後方,上股內後廉,貫脊屬腎絡膀胱。其經氣逆亂則發為骨厥,機理如下:

  • 腎精虧虛:腎主骨生髓,精虧則骨失所養,髓海空虛,出現「目䀮䀮如無所見」等症。
  • 虛陽浮越:腎陽不能潛藏,虛火上炎,故見「心如懸,若飢狀」。
  • 氣機升降失常:腎為氣之根,氣逆則「喝喝而喘,坐而欲起」。
  • 神失所養:腎藏志,精虧則「善恐,心惕惕如人將捕之」。

肢體大熱型骨厥

此型病機主要為:

  • 陰虛火旺:腎陰不足,虛火內熾,循經上炎至手。
  • 陽氣鬱遏:陽氣不能宣通,鬱而化熱,聚於肢末。

臨床表現

經脈氣逆型

  • 全身症狀:面色晦暗如漆柴,精神萎靡
  • 消化系統:飢不欲食
  • 呼吸系統:咳嗽帶血,氣喘聲粗(喝喝而喘)
  • 神志方面:心中空懸感,易驚恐,如被人追捕之懼
  • 運動系統:坐臥不安,頻繁欲起
  • 感官異常:視物模糊,目睛無神

肢體大熱型

  • 雙手灼熱異常,自覺如置火中
  • 或伴掌心潮紅,皮膚溫度明顯升高
  • 多見於午後或夜間加重

辨證要點

  1. 經脈氣逆型辨證

    • 辨虛實:本虛標實,以腎精虧虛為本,氣逆為標
    • 辨寒熱:雖有虛火見症,但本質屬寒
    • 辨臟腑:主要責之於腎,涉及心、肺
  2. 肢體大熱型辨證

    • 辨病位:病在四肢,根於腎
    • 辨熱型:虛熱為主,或兼鬱熱

治療原則

經脈氣逆型

  • 益腎填精:選用熟地黃、山茱萸、枸杞子等
  • 鎮攝浮陽:龍骨、牡蠣、磁石之屬
  • 調暢氣機:酌加沉香、檀香等降氣之品

肢體大熱型

  • 滋陰降火:知母、黃柏、生地黃為主藥
  • 引火歸元:少量肉桂引火下行
  • 疏通經絡:桑枝、秦艽等通絡藥物

相關經絡理論

足少陰腎經與骨厥關係密切,其經脈「貫脊屬腎」,脊即脊柱,為全身骨骼之主幹。腎主骨,故腎經異常多表現為「骨」病。厥者,逆也,指氣機逆亂之狀。骨厥即腎經氣逆影響及骨所生之病。

《靈樞·經脈》所述症狀多與腎經循行部位相關:

  • 「咳唾有血」:腎經「入肺中」,虛火灼傷肺絡
  • 「心如懸」:腎經「絡心」,心腎不交
  • 「目䀮䀮」:腎經「系目系」,精不上承

歷史沿革

骨厥概念始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在《靈樞·經脈》篇中明確作為足少陰腎經「是動病」提出。至明代,王肯堂在《證治準繩》中擴展其內涵,加入肢體大熱的表現,使骨厥概念更為豐富。清代醫家多將兩說並存,視臨床表現而辨證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