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肝決

病證名,指瞳神極度縮小如粟米的病證,屬中醫眼科範疇。清代佚名醫籍《眼科捷徑》記載:「瞳人睛小如粟米名肝決」,明確描述此症特徵為瞳神異常收縮,形如粟粒,與正常瞳神大小相去甚遠。

中醫病機與理論
中醫認為,肝開竅於目,瞳神屬腎,肝腎同源,故肝決之病與肝腎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其病機多因:

  1. 肝火上炎:情志鬱結或外感熱邪,導致肝火亢盛,上灼目絡,迫使瞳神緊縮。
  2. 肝腎陰虛:陰精虧損,虛火內生,瞳神失於濡養而收縮。
  3. 風熱或風濕侵襲:外邪循經上擾目竅,引發瞳神氣血凝滯。

臨床表現
除瞳神極度縮小外,可伴隨以下症狀:

  • 目赤疼痛,畏光流淚。
  • 視物模糊,甚或視力驟降。
  • 頭痛、口苦咽乾等肝經實熱之象,或腰膝酸軟、耳鳴等肝腎陰虛之候。

相關鑑別
肝決與「瞳神緊小」(瞳神縮小)症狀相似,但後者多屬慢性過程,瞳神縮小程度較輕;而肝決為急重之證,瞳神收縮極甚,病勢較急。古籍中常將二者互參,然肝決更強調肝經邪盛所致之瞳神病變。

中醫治療方向
歷代醫家主張從肝論治,分證施方:

  • 肝火熾盛:宜清肝瀉火,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  • 肝腎陰虧:當滋養肝腎,方選杞菊地黃丸或一貫煎。
  • 外邪引動:需疏風清熱除濕,如抑陽酒連散化裁。

古籍淵源
除《眼科捷徑》外,此症亦見於《銀海精微》《審視瑤函》等眼科專著,多歸類於「瞳神疾病」,並強調「肝主目」理論在辨治中的核心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