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肝驚

肝驚為中醫臟腑驚證之一,首見於宋代《小兒病源方論》,其記載:「肝驚,眼赤糞青。」此證多因肝氣受驚,風熱內擾,或情志不遂,導致肝失疏泄,氣機逆亂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,又主藏血,開竅於目。若外受驚恐,或內傷情志,易致肝氣鬱滯,化火生風。肝火上炎則目赤,肝風內動則驚惕;肝氣橫逆犯脾,脾失健運,則見大便色青(中醫認為「青」屬肝色,糞青為肝病及脾之象)。小兒肝常有餘,脾常不足,故肝驚證尤多見於嬰幼兒。

臨床表現

  1. 目赤:肝開竅於目,肝火上衝則白睛紅赤,或眼瞼紅腫。
  2. 糞青:肝木乘脾,脾運失司,糞便色青綠或呈不消化狀。
  3. 驚惕不安:肝主筋,肝風內動則肢體抽動、夜啼易驚,甚則驚厥。
  4. 其他兼症:或見煩躁哭鬧、舌紅苔薄黃、指紋青紫(小兒診法)等。

證候辨析

肝驚屬「驚風」範疇,但與急驚風、慢驚風有別。急驚風多因熱極生風,症見高熱抽搐;慢驚風則以脾虛肝亢為主,病程較長。肝驚則側重於肝氣受驚後的失調,未必伴隨高熱或虛弱,而以目赤、糞青為辨證要點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宜平肝息風、清熱鎮驚,可選:

  • 方劑瀉青丸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,以龍膽草、梔子清肝瀉火,羌活、防風散外風,當歸、川芎養血柔肝,大黃導滯瀉熱。若兼脾虛,可佐以白朮、茯苓健脾。
  • 單味藥:鉤藤、蟬蛻息風止驚;菊花、夏枯草清肝明目。

與其他臟腑驚證之異同

  • 心驚:多見面紅舌瘡、煩躁驚叫。
  • 脾驚:以嘔吐泄瀉、面色萎黃為主。
  • 肝驚:特異性表現為目赤糞青,與肝經風火相關。

肝驚一證,體現中醫「肝主驚」的理論,臨床須辨明標本虛實,結合整體調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