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經濕熱帶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肝經濕熱帶下
肝經濕熱帶下,中醫病證名。帶下證型之一。多因肝鬱久而化熱,犯脾,挾脾濕流注下焦,以致症見帶下淋瀝不斷,色黃或赤白相兼,粘稠腥臭,兼乳脹脅痛,精神抑鬱易怒,頭暈目眩,口苦咽乾,尿黃而少等。治宜瀉肝清熱利濕,方用龍膽瀉肝湯,或用白頭翁25克、黃柏15克、苦參20克,水煎服,日二次。
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曰:「帶下者,陰中之陰也。其源出於肝,其根在於脾。肝主疏泄,脾主運化,肝脾失調,則濕熱內生,流注下焦,而為帶下。」
肝經濕熱帶下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帶下淋瀝不斷,色黃或赤白相兼,粘稠腥臭,兼乳脹脅痛,精神抑鬱易怒,頭暈目眩,口苦咽乾,尿黃而少等。
治療肝經濕熱帶下,應以瀉肝清熱利濕為主。方用龍膽瀉肝湯,或用白頭翁25克、黃柏15克、苦參20克,水煎服,日二次。
此外,還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配合使用其他中藥,如柴胡、黃芩、當歸、白芍、丹參等,以加強治療效果。
肝經濕熱帶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,應注意飲食調理,避免辛辣刺激、油膩生冷之物,多吃新鮮蔬果,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。此外,還應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波動,以免加重病情。
肝經濕熱帶下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不孕不育等嚴重後果。因此,女性朋友在出現相關症狀時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