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經失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肝經刮痧療法

肝經刮痧療法是一種中醫療法,通過刺激肝經的經絡與穴位,促進氣血流通,調節肝臟功能。刮痧主要利用刮痧板和潤滑劑(如刮痧油或按摩油),在皮膚上進行反覆刮拭,達到祛除瘀滯、疏肝理氣的效果。


功效

  1. 疏肝解鬱:肝主疏泄,刮肝經有助於調節情緒,改善抑鬱、煩躁等症狀。
  2. 促進血液循環:改善肝氣瘀滯,緩解手腳冰冷、氣滯血瘀等症狀。
  3. 排毒養肝:刺激肝經,有助於加速體內毒素排出,促進肝臟解毒功能。
  4. 調經止痛:針對月經不調、痛經等婦科問題有良好輔助療效。
  5. 改善消化功能:肝經通於脾胃,刮肝經可緩解胃脹氣、消化不良。
  6. 緩解眼部疲勞:肝開竅於目,刮肝經有助於緩解乾眼症、視力疲勞。

操作方法

1. 準備工具

  • 刮痧板:牛角、玉石、或不銹鋼材質的刮痧板。
  • 潤滑劑:刮痧油、乳液、或按摩油。
  • 清潔用品:酒精棉片、毛巾。

2. 環境準備

  • 確保環境溫暖、舒適,避免風寒侵襲。
  • 操作者指甲修剪整齊,防止刮傷皮膚。

3. 基本步驟

  1. 清潔皮膚,塗抹適量潤滑劑。
  2. 用刮痧板沿肝經的走向輕輕刮拭,逐漸增加力度。
  3. 操作時應保持均勻速度,方向多為向心(由遠端至近端)。
  4. 每次刮拭3-5分鐘,直到皮膚微微發紅或出現瘀斑。

4. 刮拭順序

肝經走向從足內側大趾起,沿內踝上行,經過小腿內側、大腿內側,至腹部和胸部。


肝經穴道建議清單

  1. 太沖(肝經原穴)

    • 位置:足背第一、二趾骨之間。
    • 功效:疏肝理氣,降壓鎮靜。
  2. 曲泉

    • 位置:膝內側,半腱肌腱與半膜肌腱之間。
    • 功效:調經止痛,舒筋活絡。
  3. 期門

    • 位置:胸部,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。
    • 功效:疏肝健脾,調理胸脅疼痛。
  4. 行間

    • 位置:足背第一、二趾間縫隙。
    • 功效:清肝火,理氣解鬱。
  5. 蠡溝

    • 位置:小腿內側,內踝尖上5寸。
    • 功效:調經活血,舒肝解鬱。
  6. 肝俞

    • 位置: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.5寸。
    • 功效:疏肝理氣,調理肝膽疾病。

注意事項

  1. 避免空腹、過飽時操作:以免增加身體負擔。
  2. 皮膚異常者禁刮:如有皮膚損傷、過敏、感染等情況,應避免刮痧。
  3. 孕婦慎用:尤其是腹部和腰部不宜刮拭。
  4. 注意力度:刮痧時應根據患者耐受程度調整力度,避免過於用力。
  5. 刮痧後保暖:避免風寒直吹,防止感冒。
  6. 出現瘀斑屬正常:刮痧後皮膚出現紅點或瘀斑是常見現象,數天後會自然消退。
  7. 頻率控制:每次刮痧療程間隔3-5天,讓皮膚有充分恢復時間。

總結:肝經刮痧療法能有效疏肝解鬱、促進健康,但需要專業知識與適當操作以確保安全與療效。若有不適,應立即停止並諮詢專業醫療人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