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剝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剝苔
剝苔為中醫舌診術語,指舌面上苔質部分或全部剝落,顯露舌質之現象。其形成多與臟腑氣血失調、陰液虧損或邪氣內蘊相關,臨床須結合剝落形態、部位及伴隨舌象綜合辨證。
病因病機
- 陰虛內熱:
舌苔剝落處舌質紅絳少津,苔面乾燥,多因熱病傷陰或久病耗損肝腎真陰,虛熱內擾,苔失濡養所致。《辨舌指南》提及:「舌苔忽剝蝕而糙乾為陰虛」,此類剝苔常見於肺腎陰虛或胃陰不足之證。 - 痰濕阻滯:
若剝苔邊緣殘留膩苔,苔質黏膩,多屬痰濕未化而氣陰已傷,提示濕濁內停,阻遏中焦,氣機不暢,苔呈斑駁剝落之狀。 - 蟲積內擾:
小兒舌苔剝蝕如地圖狀(又稱「地圖舌」),邊界清晰且剝落區遊移不定,傳統中醫認為與腸道寄生蟲積聚,脾胃運化失常相關。 - 正虛邪陷:
外感熱病中,舌苔短期內驟然退盡,舌面光絳如鏡,乃邪熱熾盛,真陰耗竭之危候,提示正氣衰敗,邪氣深入營血。
剝苔類型與臨床意義
- 花剝苔:苔質多處不規則剝落,邊界模糊,常見於氣陰兩虛或脾胃虛弱。
- 鏡面舌:舌苔全無,舌面光滑如鏡,色紅絳,主陰液枯涸,多見於重病晚期。
- 地圖舌:剝落區邊緣凸起如地圖,多與脾胃濕熱或蟲積相關。
辨證要點
剝苔之病位可依舌面分區判斷:舌尖剝落多屬心陰不足,舌中剝落常為胃氣陰虧虛,舌根剝落則與腎精耗損相關。此外,需觀察舌質色澤:淡白者多氣血虛,紅絳者屬陰虛內熱,紫暗者提示瘀血阻絡。
剝苔為舌象變化之重要徵兆,中醫視其為臟腑內傷之外候,臨床需四診合參,探究根本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