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肝堅

肝堅為中醫學重要生理概念,意指肝臟質地堅固、功能強健,能維持正常生理活動並抵禦外邪侵擾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本臟》:「肝堅則臟安難傷」,強調肝臟結構與功能的穩固性對整體健康的影響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肝的生理特性
    肝屬木,主疏泄、藏血,其性喜條達而惡抑鬱。肝堅者,疏泄有度,氣機調暢,血行無阻,情緒平和,筋骨強健。若肝失堅固,則易見氣滯、血瘀或肝陽上亢等病理變化。
  2. 肝與五臟關係

    • 肝與脾:肝疏泄助脾運化,肝堅則脾胃升降有序。
    • 肝與腎:肝藏血,腎藏精,肝堅則精血互化,滋養筋骨。
    • 肝與心:肝血充足則心血得養,神志安定。
  3. 經絡與肝堅
    足厥陰肝經循行於脅肋、少腹,肝堅則經氣充盈,可濡養所過之處,避免脅痛、筋攣等症。

肝堅的臨床表現

  • 體質特徵:筋力強健、爪甲紅潤、目光炯然。
  • 功能體現:情緒調節自如,消化功能協調,月經周期規律(女子)。

肝堅失調的病理影響

若肝不堅,可衍生以下病機:

  • 肝氣鬱結:疏泄失常,見胸悶、善太息。
  • 肝血不足:筋失所養,致肢麻、視物昏花。
  • 肝陽上亢:陰不制陽,引發眩暈、頭痛。

古籍論述延伸

《黃帝內經》多處提及肝與健康的關聯,如《素問·六節藏象論》言:「肝者,罷極之本」,指出肝為耐受疲勞的關鍵,其堅固與否直接影響體力與耐力。後世醫家張介賓亦於《類經》中註解:「肝氣強則五臟之氣皆盛」,進一步闡釋肝堅對全身機能的統攝作用。

綜言之,肝堅不僅反映肝臟本身狀態,更關乎整體氣血調和與抗病能力,為中醫診療與養生的重要觀察指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