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記
肝記,又稱「皮罷」,為中醫推拿穴位之一,其定位與臨床應用與肝經氣血調節密切相關。以下從中醫理論角度,詳述其定位、作用及相關學說。
一、穴位定位
肝記位於足厥陰肝經循行路線上,具體位置多見於足部內側,近第一蹠骨基底處,與太衝穴相鄰。部分文獻記載其亦可能分布於手掌特定區域,與「皮罷」互為別名,反映中醫「手足相應」的理論。
二、經絡與臟腑聯繫
肝記屬肝經所轄,肝主疏泄、藏血,此穴可反映肝氣鬱滯或肝血不足之證。按中醫「全息理論」,足部穴位對應全身臟腑,刺激肝記能間接調節肝膽功能,緩解胸脅脹滿、情緒不暢等症。
三、功能主治
- 疏肝解鬱:透過推拿或針刺肝記,可疏通肝經氣機,改善因情志不遂所致之頭痛、目赤。
- 活血化瘀:肝藏血,此穴能輔助調理月經不調、經行腹痛等血瘀證候。
- 鎮靜安神:肝氣上擾易致失眠多夢,刺激肝記可平肝潛陽,助眠安神。
四、理論依據
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肝經「循股陰,入毛中,過陰器」,其氣血盛衰可透過特定穴位顯現。肝記之效驗,亦與《黃帝內經》「肝主筋」之說相合,臨床用於筋脈拘急或肢體麻木。
五、操作手法
傳統推拿以拇指指腹按揉肝記,手法宜輕柔漸重,配合「瀉法」或「補法」調整氣血。若用於小兒推拿,常以「掐法」或「推法」操作,稱「掐肝記」或「推皮罷」。
六、古今文獻考證
肝記之名見於部分明清推拿專書,如《小兒推拿秘訣》載其與「皮罷」同源,主治小兒驚風、夜啼。現代中醫則將其歸類為肝經輔助穴位,與太衝、行間等穴配伍使用。
綜上,肝記作為肝經特定反應點,兼具診斷與治療價值,其應用體現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的核心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