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過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過用

過用為中醫病因學名詞,意指超越身體所能負荷之限度,勉強行事,導致氣血耗損、臟腑功能失調。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云:「春秋冬夏,四時陰陽,生病起於過用。」此概念強調人體活動需順應自然規律及自身條件,若過度勞作、思慮、情志波動或飲食不節,皆可歸為「過用」,進而引發疾病。

中醫理論中的「過用」範疇

  1. 勞力過用
    體力勞動過度,如長時間負重、劇烈運動,易傷及筋骨與脾胃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指出「勞則氣耗」,過勞使氣機散亂,衛外不固,表現為疲乏、自汗、關節痠痛等。
  2. 勞神過用
    思慮過度或長期精神緊張,暗耗心血,損傷脾氣。《靈樞·本神》言:「怵惕思慮則傷神」,可見心悸、失眠、食欲不振等心脾兩虛之證。
  3. 情志過用
    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過極,超出肝之疏泄調節能力。如「怒傷肝」、「喜傷心」,導致氣機逆亂,如肝氣鬱結或心火亢盛。
  4. 飲食過用
    暴飲暴食、偏嗜五味,或過食生冷炙煿。《素問·痺論》提及「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」,易見脘腹脹滿、泄瀉或痰濕內生。
  5. 房事過用
    腎精為先天之本,房勞過度直接耗傷腎精,引發腰膝痠軟、眩暈耳鳴等腎虛症狀。

病機與影響

「過用」之核心病機在於「耗傷正氣」。人體氣血陰陽本需動態平衡,若持續超限使用,將使臟腑經絡功能受損,如:

  • 肝氣過用:疏泄失常,化火或鬱滯。
  • 脾氣過用:運化無力,濕濁內停。
  • 腎精過用:封藏失職,虛損由生。

此概念亦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強調養生需「形勞而不倦」,活動須量力而為,以維持「陰平陽祕」之狀態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東垣等,皆於著作中延伸此論,視為防病之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