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過膝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過膝風

過膝風,為中醫病名,屬膝關節疾患之一,特徵為雙側膝關節交替腫脹發病。此病名見載於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卷七十,原文述:「膝眼風……單膝生者輕,雙膝生者重。若左膝方愈,變病右膝;右膝方愈,復病左膝,名過膝風。」意指病情反覆遷延,左右膝關節交替受累,較單側發病更為纏綿難癒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過膝風多與風、寒、濕、熱外邪侵襲,或肝腎虧虛、氣血不足、經絡瘀滯相關。其病機可歸納如下:

  1. 外邪痹阻:風寒濕三氣雜至,流注膝關節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經絡閉阻,發為腫痛。若濕熱蘊結,則見關節紅腫熱痛。
  2. 肝腎虧虛:肝主筋,腎主骨,肝腎不足則筋骨失養,膝部失於濡潤,易受邪侵,久病則關節變形。
  3. 氣血瘀滯:久病入絡,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內停,加重關節腫脹僵硬,甚至屈伸不利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雙膝關節交替腫痛,或左或右,反覆發作。
  • 局部可見腫脹、壓痛,或伴關節屈伸受限。
  • 若屬寒濕證,膝部冷痛,遇寒加重;濕熱證則見紅腫灼熱;虛證多見膝軟無力,久病則肌肉萎縮。

與鶴膝風之異同

過膝風與鶴膝風(膝關節腫大、脛股消瘦,形如鶴膝)皆屬膝關節病證,然二者有別:

  • 鶴膝風:多為單側膝關節腫大日久,伴隨肢體消瘦,常因虛損或痰瘀交阻所致。
  • 過膝風:以雙膝交替發病為特點,病機更強調外邪流竄與氣血失調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過膝風,首重辨證,常見治法如下:

  1. 祛邪通絡:風寒濕者用獨活寄生湯加減;濕熱者選四妙丸合宣痹湯。
  2. 補益肝腎:肝腎不足者投以六味地黃丸或虎潛丸,佐以強筋壯骨之品。
  3. 活血化瘀:久病瘀阻者,可配合身痛逐瘀湯或桃紅四物湯化裁。

古籍論述

除《醫宗金鑑》外,《瘍醫大全》亦提及膝眼風「久則延為過膝風」,提示其病程遷延之性;《張氏醫通》則強調「膝痛無有不因肝腎虛者」,點明內傷基礎。

過膝風一病,反映了中醫對關節疾病「動態傳變」的觀察,其治療需結合病勢與體質,標本兼顧,方能緩解纏綿之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