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過食生冷經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過食生冷經閉

病證名,屬經閉證型之一,因婦人行經期間或產後過食生冷之物,導致血脈凝滯、經閉不行。中醫認為「血遇寒則凝」,生冷之物性寒涼,易傷脾胃陽氣,使氣血運行不暢,胞宮失於溫煦,遂致經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寒凝血滯:生冷飲食內傷脾胃,寒邪直中胞宮,血為寒凝,經絡阻塞。
  2. 脾胃虛寒:過食生冷損傷脾陽,運化失職,氣血生化不足,衝任失養,月經閉止。
  3. 肝鬱氣滯:寒凝氣機,肝失疏泄,加重血行不暢,形成氣滯血瘀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生寒發熱,五心煩躁,口苦舌乾,面色青黃。
  • 中期:月經量少色黯,漸至閉止,伴小腹冷痛,得溫稍減。
  • 後期:若久治不癒,可見形體消瘦,食少腹脹,大便溏薄等脾虛症狀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疏肝解鬱,調和營衛(初期)

    • 逍遙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柴胡、當歸、白芍、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、薄荷、煨薑。
      • 功效:疏肝健脾,退寒熱,調和氣血。
  2. 溫經散寒,化瘀通經(中期)

    • 紫金丸(《竹林女科證治》):三稜、莪朮、良薑、枳殼、烏藥、砂仁、檳榔、陳皮、紅荳蔻、香附、蒼朮。
      • 功效:破血行氣,溫中散寒,專治寒凝血瘀之經閉。
    • 溫經湯(《金匱要略》):吳茱萸、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人參、桂枝、阿膠、丹皮、生薑、甘草、半夏、麥冬。
      • 功效:溫經養血,活血調經。
  3. 健脾益氣,調補衝任(後期)

    • 歸脾湯(《濟生方》):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茯苓、龍眼肉、酸棗仁、木香、當歸、遠志、炙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
      • 功效:補益心脾,助氣血生化之源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寒象明顯:經閉伴小腹冷痛,四肢不溫,舌淡苔白,脈沉緊。
  • 氣滯血瘀:經閉腹痛拒按,舌黯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  • 脾胃虛弱:經閉兼食少乏力,面色萎黃,脈細弱。

此證強調「溫通」為治則,需逐寒化瘀與健脾益氣並行,使陽氣復、血脈通,經水自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