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撥內障手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撥內障手法

撥內障手法為中醫眼科傳統金針撥障術之核心技法,源於古代醫家對內障(如圓翳內障、驚振內障等)的治療經驗,其操作嚴謹精細,融合經絡理論與針砭技術。歷代醫籍如《審視瑤函》、《目經大成》皆詳載其步驟,並以八法為綱領,後世臨床應用多據此發展。

八步手法解析

  1. 審機
    施術前需辨明內障性質與患眼狀況,依《目經大成》所載,須察翳障位置、厚薄及瞳神氣色,結合四診(尤重望診與問診)以定針刺深淺與方向。此步強調「氣至病所」之理,與《內經》「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」相呼應。
  2. 點睛
    以金針輕觸眼周穴位(如睛明、承泣),先行調氣,使局部氣血和緩。此步暗合「開鬼門」之法,透過針引陽氣,為後續撥障奠基。
  3. 射覆
    針尖沿鞏膜緩進,避開絡脈(如目中血絡),直指翳障所在。手法需「如矢中的」,取《難經》「刺榮無傷衛,刺衛無傷榮」之義,確保不損及眼內清陽之氣。
  4. 探驪
    針至障體後,以捻轉手法探察翳膜黏連程度,仿若「龍探深淵」。此步需依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「刺之微,在速遲」之則,調控針勢輕重。
  5. 擾海
    輕撥翳障,使與睛珠分離。手法如「風拂靜波」,以震顫之勢鬆解黏滯,契合「鬆則通」的經筋理論。
  6. 捲簾
    將已鬆動之翳膜緩緩捲離瞳區,動作需似「簾捲西風」,徐緩連貫,避免氣血逆亂。此步暗含「導氣同精」之旨,導邪外出而不傷正。
  7. 圓鏡
    確認翳障盡撥後,以針撫平睛珠表面,使瞳神復現清透如鏡。此步效法「天圓地方」之象,調和目中陰陽。
  8. 完璧
    退針時按壓針孔,防氣血外泄,並以藥棉輕敷。呼應「完璧歸趙」之喻,護衛眼內真氣,完固瞳神。

理論根基

撥內障手法以「五輪學說」為框架,尤重水輪(瞳神)與風輪(黑睛)之關聯,認為內障成因與肝腎虧虛、風火痰瘀上擾有關,故施術時兼顧疏肝通絡、滋腎明目之理。金針材質取「金性從革」之效,能鎮斂浮陽,與《本草綱目》載「金鎮心神,安魂魄」之性相通。

此術雖為外治法,實則內調氣機,透過針導引,使「濁陰下降,清陽上注」,終達「撥雲見日」之效,展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的治療哲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