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賁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賁豚(奔豚)詳解

概念溯源

賁豚,又稱奔豚、賁肫,或稱奔豚氣,乃中醫經典病名之一。其名源於《難經》與《金匱要略》,形容病發時氣從少腹上沖心胸或咽喉,狀如小豬(豚)奔突之勢,故得此名。歷代醫家對此病認識不盡相同,有視為腎積者,亦有認為屬氣病者。

經典論述

《難經》論腎積賁豚

《難經·五十四難》明確指出:「腎之積,名賁豚,發於少腹,上至心下,若豚狀,或上或下無時,久不已,令人喘逆,骨痿,少氣。」此處將賁豚歸為五積之一,屬腎臟積聚之病。

《金匱要略》論奔豚氣

張仲景在《金匱要略·奔豚氣病脈證治》中描述:「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,發作欲死,復還止,皆從驚恐得之。」又云:「奔豚,氣上沖胸,腹痛,往來寒熱。奔豚湯主之。」此處將奔豚視為氣機逆亂之證,與《難經》所論有所不同。

後世醫家見解

《雜病源流犀燭·腎病源流》提出:「謂奔豚皆由腎虛,脾家濕邪下傳客腎所致。治宜補氣健脾,辛溫散結。」楊玄操在《難經集注》中則明確區分:「腎積與奔豚氣兩病不同,腎積病狀似豚而上沖心,奔豚氣則並非積病,二者名同疾異。」

病因病機

賁豚之形成,主要與以下機理相關:

  1. 腎氣虛損:腎陽不足,陰寒內盛,寒氣上逆沖心
  2. 肝氣鬱結:情志不遂,肝鬱化火,氣火上沖
  3. 寒邪內侵:外寒直中,或內寒凝滯,氣機逆亂
  4. 驚恐傷腎:突受驚恐,氣機逆亂,升降失常
  5. 脾虛濕盛:脾失健運,濕濁下注,客於腎經

臨床表現

賁豚典型症狀為:

  • 自覺有氣從少腹上沖心胸或咽喉
  • 發作時痛苦難忍,甚則有瀕死感
  • 發作後自行緩解,復如常人
  • 可伴有心悸、胸悶、腹痛等症

根據不同證型,伴隨症狀各異:

  • 腎虛寒逆型:四肢不溫,腰膝酸軟,舌淡苔白,脈沉細
  • 肝鬱化火型:煩躁易怒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,脈弦數
  • 脾虛濕盛型:脘腹脹滿,納呆便溏,舌淡胖有齒痕,脈濡緩

證治分類

1. 腎積賁豚

屬有形之積,病程較長,多因腎陽不足,寒凝氣滯所致。治宜溫腎散寒,消積化滯,方選:

  • 奔豚丸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
  • 增損五積丸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
  • 桂枝加桂湯(《傷寒論》)

2. 奔豚氣病

屬氣機逆亂,多因情志因素誘發,發作有時。治宜平沖降逆,調和肝氣,方選:

  • 奔豚湯(《金匱要略》:甘草、川芎、當歸、半夏、黃芩、生葛、芍藥、生薑、甘李根白皮)
  •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(《金匱要略》)
  • 旋覆代赭湯(《傷寒論》)

經絡辨證

《靈樞·邪氣臟府病形》指出:「腎脈……微急為沈厥,奔豚。」賁豚與足少陰腎經關係密切,其氣上沖之路徑多循腎經而上。治療時常配合針灸腎經穴位,如湧泉、太溪、復溜等,以引氣下行。

鑒別診斷

賁豚需與下列病證相鑒別:

  • 呃逆:胃氣上逆,聲短而頻,無明顯氣上沖感
  • 梅核氣:咽喉異物感,無氣上沖胸腹之症
  • 心悸:自覺心跳異常,無氣從少腹上沖之勢

賁豚作為中醫特色病名,體現了中醫對氣機運行的獨特認識,其辨證論治豐富了中醫內科學的內容,至今仍有重要臨床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