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過橋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過橋疳

定義與病因
過橋疳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「喉疳」範疇,因楊梅瘡毒(梅毒之邪)蘊結肺胃二經,上攻咽喉所致。其特徵為疳瘡生於咽喉深處,位於「肺管」(近似現代解剖之氣管上段)之上、咽門之下,病灶隱蔽,肉眼難察,藥物亦難直達。此病多因淫毒內侵,或餘毒未清,循經上犯,腐蝕黏膜而成,屬中醫「霉瘡」「結毒」之變證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咽喉疼痛,吞嚥梗阻,甚則飲食難入,伴隨口氣穢濁,若毒盛潰腐,可咯吐膿血。因疳瘡深藏,傳統望診不易窺見,需結合脈證與病史(如楊梅瘡病史)綜合判斷。《瘍醫大全》特別指出其「吹藥不到」之特性,反映古代對病灶深部感染的治療難度。

病機分析
肺主氣,胃主降,二者經脈相連於咽喉。梅毒邪毒滯留肺胃,化熱生腐,灼傷血絡,腐肉成疳。其病位屬「上焦熱毒」,但根源與「濕熱穢毒」內蘊相關,若兼正氣虛弱,則病程纏綿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內治:以「解毒祛腐,清瀉肺胃」為原則,方選《瘍醫大全》之搜風解毒湯加減,基礎組成包括土茯苓(清梅毒濕熱)、金銀花(清熱解毒)、薏苡仁(利濕排膿)、防風(疏風透邪)、木通(導濕下行)等。若熱毒熾盛,可加黃連、連翹;腐潰甚者,加白蘞、乳香以生肌斂瘡。
  2. 外治:古法受限於器械,多採用「吹藥」或含漱,如冰硼散、珠黃散等清熱化腐之劑,然對深部病灶效果有限。現代可結合中藥霧化吸入,使藥力直達病所。

鑑別診斷
需與「喉癬」(類似喉結核)、「陰虛喉疳」(虛火上炎所致)區分。過橋疳多見於梅毒三期,具結毒病史,潰面深而污穢;喉癬則伴潮熱盜汗,潰瘍邊緣呈鼠咬狀;陰虛喉疳多見於久病腎虧者,瘡面淡紅,疼痛晝輕夜重。

古籍考據
除《瘍醫大全》外,《外科正宗》提及「結毒喉疳」與此相似,強調「毒結咽喉,形如剝膚」,治法以「解毒為先,次養氣血」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載梅毒致喉爛案例,可互參。

現代對應疾病
根據症狀描述,過橋疳近似於晚期梅毒引起的「喉部樹膠樣腫」或潰瘍性喉炎,屬三期梅毒併發症。中醫治療此類「毒邪深伏」之證,注重分階段論治,初期攻邪,後期兼顧扶正,尤重土茯苓等專藥之運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