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過經不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過經不解

病證名,指傷寒病邪在傳經過程中,超過預期仍未解除的病理狀態。此概念源自《傷寒論》,主要描述太陽病病程遷延,雖已逾常規傳變時日,然病邪未散,證候持續或轉化,反映正邪交爭未決的病機。

病因病機
傷寒六經傳變有其時序規律,若正氣不足、治療失當(如誤下、過汗),或邪氣壅滯,皆可導致病邪留連,形成「過經不解」。如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所述:「太陽病,過經十餘日,反二三下之」,指出誤下傷正,使邪氣內陷,病勢纏綿。此時,若見「柴胡證仍在」,表明邪氣未離少陽,可先投小柴胡湯和解樞機;若進一步出現「嘔不止,心下急,鬱鬱微煩」,則為少陽兼陽明裏實,需轉用大柴胡湯和解通下。

證候特點

  1. 病程遷延:超過一般傳經日期(如太陽病七日以上),症狀未消。
  2. 證候演變:可能轉屬他經,如太陽傳少陽,或兼見陽明、太陰證候。
  3. 正邪相持:常見往來寒熱、胸脅苦滿等少陽樞機不利之象,或裏實熱結之腹滿、煩躁。

治法方藥
依邪氣所在經絡與兼夾病機辨治:

  • 少陽證未解:主用小柴胡湯(柴胡、黃芩、人參、半夏等)疏利少陽,調和營衛。
  • 少陽陽明合病:改用大柴胡湯(柴胡、黃芩、大黃、枳實等)和解少陽,通下裏實。
  • 兼陰虛或陽虛:可佐以滋陰或溫陽之品,如芍藥甘草湯或桂枝加附子湯等,隨證加減。

理論延伸
「過經不解」體現傷寒傳變的複雜性,強調「辨期」與「辨證」結合。後世醫家如成無己、柯琴等,進一步闡釋此現象與「傳經」「直中」之關聯,指出其病機核心在於「樞機不利」或「邪壅經隧」,治療需動態調整,不可拘泥常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