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過肛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過肛針

過肛針為中醫外科常用之醫療器具,專用於診治肛漏及肛門深部膿瘍等疾。此器械見載於清代高梅溪所著《外科圖說》卷一,屬套管針之一種,由針(或刀)與針套兩部分構成,其設計便於對肛周病灶進行精準切開或穿刺,以排膿祛腐、疏通氣血。

結構與功能

過肛針之針體細長鋒利,可配合針套使用,針套主要用於固定進針深度,避免誤傷周遭組織。其形制與現代套管針相似,然依中醫理論,此器械之運用須結合「辨膿」與「切開引流」之原則,務求「使邪有出路」。傳統操作時,醫師先以指診或探針確定膿腔位置,再循經絡走向或病灶虛實,選定進針點,以達「開門逐盜」之效。

中醫理論依據

中醫認為,肛漏多因濕熱下注、氣血瘀滯,久而成膿,腐蝕肌肉脈絡所致。過肛針之作用,不僅在於機械性排膿,更藉由「刺絡瀉邪」之法,調節局部氣血運行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提及:「癰疽膿成,當急刺之,遲則毒氣內攻。」過肛針即循此理,於膿成未潰之際,及時切開,避免毒邪深陷。

臨床應用

此器械多用於以下病症:

  1. 肛周膿瘍:針體穿刺膿腔,引流出腐敗膿液,緩解腫痛。
  2. 肛漏(瘺管):配合掛線療法,切開瘺管,促進新肌生長。
  3. 痔瘡膿腫:於痔核化膿時,刺破排膿,減輕氣血壅滯。

操作時需依膿腔深淺選用不同長度之針具,並遵循「迎而奪之」的瀉法原則,進針後稍加搖大針孔,以利膿毒外泄。術後常以藥線引流或外敷生肌散,助創口癒合。

歷史淵源

過肛針之發展,反映中醫外科「刀針並用」的特色。明代《外科啟玄》已載類似針具,至清代更趨完備。高梅溪於《外科圖說》中繪製其形制,並強調「針隨證轉」之靈活用法,與西醫套管針純粹機械性操作有別,體現中醫「因人施治」的整體觀念。

此器械雖形制簡樸,然結合中醫辨證理論,於肛腸疾病治療中仍有其獨特價值,亦為傳統外科器械的重要代表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