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裹臍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裹臍法
裹臍法為中醫兒科外治法之一,指新生兒斷臍後以繃帶或柔軟布帛纏裹臍部,以固護臍帶殘端、促進癒合之技法。此法最早見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,書中稱斷臍後需「纏結」,即強調以繃帶妥善包紮臍部,防止外邪侵襲。
中醫理論基礎
臍為「神闕」穴所在,乃先天命蒂所繫,與經脈氣血相通。新生兒斷臍後,臍部創口未癒,易受風寒濕熱或穢濁之邪內侵,輕則臍濕、臍瘡,重則邪毒內攻,引發「臍風」(即新生兒破傷風)。裹臍法通過物理隔絕,配合藥末(如《幼幼集成》提及之「枯礬散」或「龍骨散」)外敷,可收斂燥濕、解毒生肌,符合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辨證原則。
操作要點
- 材質選擇:傳統多用潔淨細軟之棉布或絲絹,現代亦可選用無菌紗布。
- 纏裹方式:先以藥末勻撒臍部,再以繃帶環繞腹部,鬆緊適度,過緊則妨礙氣血運行,過鬆則易脫落。
- 時機與頻次:斷臍後立即施行,每日觀察臍部,若無滲液或紅腫,可待其自然脫落。
古籍記載與發展
除《千金方》外,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進一步提出「裹臍須用軟帛,若濕即易之」;《醫宗金鑑‧幼科心法》則強調「裹臍宜避風邪」,均體現中醫對臍部護理的重視。歷代醫家亦發展出結合艾灸、藥熨等法,以溫通經絡,助臍根脫落。
現代應用
當代中醫臨床仍沿用裹臍法之精神,然結合無菌技術,於臍部消毒後以乾燥敷料覆蓋,減少感染風險。部分中醫機構亦保留藥末外敷傳統,如以黃連、金銀花等清熱解毒藥研粉外用,體現古今融合之特色。
此技法不僅為實用護理手段,更蘊含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,透過外治調護,防範臍疾於未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