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撥絡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撥絡法

撥絡法,又稱撥法,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屬按蹻術範疇,其操作以指端或肘尖深按於筋結、經絡結聚處,施以橫向撥動,以鬆解黏連、疏通經氣。此法源於《黃帝內經》「按而彈之」之理,後世醫家結合臨床經驗,發展為系統性手法,廣泛應用於筋傷、痹證及氣血瘀滯之症。

操作要領

  1. 定位精準:以拇指指腹或肘關節抵壓於患處,觸摸筋結或條索狀物,此多為經絡氣血瘀阻之反應點。
  2. 垂直施力:先垂直向下按壓至深層組織,待得氣(患者有酸脹感)後,再作與肌纖維走向垂直之來回撥動,幅度宜小而緩,力度需透達筋脈。
  3. 動靜結合:撥動時兼顧「靜壓」與「動撥」,靜壓以散結,動撥以行氣,二者相輔,調和經絡。

作用機理

  • 鬆筋解結:針對「筋出槽」「骨錯縫」所致之筋絡黏連,撥法能直接分離組織黏連,恢復筋脈彈性。
  • 通絡止痛:透過刺激經筋皮部,激發經氣運行,改善「不通則痛」之病機,尤擅治肩頸腰背頑固痹痛。
  • 調和氣血:撥動時可牽拉深層筋膜,促進局部氣血循環,間接調節臟腑功能,如撥足太陽膀胱經背俞穴可影響相應臟腑。

臨床應用

  1. 筋傷病症:如落枕、網球肘(肱骨外上髁炎)、腕管綜合症等,撥絡法可鬆解攣縮之肌腱韌帶。
  2. 經絡痹阻:針對風寒濕邪客於經脈之肢體麻木,撥動風池、肩井等穴以祛邪通絡。
  3. 內科雜病:透過撥動特定經穴(如撥三陰交調婦科、撥脾俞助運化),間接調理氣血失和。

手法分類

  • 指撥法:以拇指為主,適用於四肢、頸部等精細部位。
  • 肘撥法:以肘尖施力,用於腰背、臀部等肌肉豐厚處,力道深沉。
  • 彈撥法:快速撥動後驟然鬆開,適用於淺層筋膜炎,具「以動制動」之效。

撥絡法之效,貴在「得氣」與「適度」,需依患者體質與病情調整力度,過則傷筋,不及則效微。其理論深植於中醫「經筋—經絡—臟腑」一體觀,為外治手法中「以通為補」之具體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