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裹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裹簾
裹簾為中醫正骨器械之一,首載於清代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,屬外固定工具之一。其製法以白布為材,依患處之長短、闊窄量裁,纏裹於傷處,以達固定之效。功能上不僅能維持骨折或脫位復位後的穩定,亦能緩解疼痛、壓迫止血,並防止患部二次損傷,其作用類似於現代醫學之繃帶,然更具中醫特色。
中醫理論與應用
- 材質與形制
傳統裹簾多選用棉質白布,質地柔軟透氣,兼顧固定性與舒適度。其寬窄、層數隨患處需求調整,如四肢骨折多用窄幅布條層疊纏繞,軀幹損傷則選闊布包裹。部分情況下,可配合夾板(如杉籬、竹簾)併用,增強支撐。 - 與經絡氣血之關聯
中醫認為,外傷易致局部氣滯血瘀,裹簾之壓迫纏縛能疏通經絡氣機,約束血脈運行,達到「止血化瘀、通絡定痛」之效。其鬆緊度須適中,過緊則阻滯氣血,過鬆則失固定之義,體現「中和」思想。 - 臨床運用
除骨折脫位外,亦用於軟組織挫傷、關節扭傷等。清代醫家更強調「動靜結合」,裹簾固定後,輔以導引(如太極、八段錦)助氣血流通,促進癒合,此為中醫「筋骨並重」理念之實踐。
與現代醫學之比對
現代繃帶雖便於使用,然裹簾之優勢在於可依個體差異靈活調整,且棉布透氣性佳,減少皮膚濕疹之患。此外,中醫裹簾常結合藥敷(如外敷活血膏藥),形成「固定—藥療」協同作用,此為西醫繃帶所不及。
綜觀之,裹簾承載中醫「整體調治」與「因地制宜」之思維,雖形制簡樸,然其理論內涵與臨床價值,仍值得當代中醫骨傷科借鑒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