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果中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果中毒

果中毒為中醫病名,指因進食有毒或變質果類而引發中毒癥狀之疾患。此症多因誤食腐敗、未成熟或本身具毒性之果實,導致臟腑氣機紊亂,濕熱穢濁內生,或毒邪侵襲經絡,臨床可見嘔吐、腹痛、腹瀉,甚或神昏、肢麻等症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中醫認為,果中毒屬「飲食毒」範疇,其病機與脾胃受損、毒邪內蘊密切相關。毒物入腹,首犯中焦,脾胃運化失司,升降失常,故見噁心嘔吐;若毒邪化熱,與濕相搏,下迫腸道,則發為腹痛泄瀉;若毒邪熾盛,內攻心神,可致煩躁譫妄或神志昏蒙。此外,某些果類毒性偏烈,如馬錢子、烏頭等所結之果,可直中經絡,引發肢體麻木或抽搐。

古籍記載與解毒方藥
《本草綱目·卷四》列舉多種解果菜毒之藥物,其機理各異:

  1. 芳香辟穢:如麝香,能通竅醒神、辟穢化濁,適用於毒邪蒙蔽清竅之證。
  2. 和中解毒:甘草甘平,可緩急止痛、調和藥性,為解諸毒之要藥;米醋、醬汁酸收,能抑毒邪散漫。
  3. 清熱利濕:葛根汁生津升清,解酒毒及果積之熱;白花藤(疑為白蘞或類似藥物)清熱解毒,散結消腫。
  4. 穢濁吸附:豬骨灰、酒糟取其炭類吸附之性,可裹挾毒物從二便而出。
  5. 童便降火:古人用童便取其咸寒降火、解毒化瘀之效,尤適於熱毒熾盛者。

臨床應用與配伍
中醫解毒講究「因毒施治」,若屬寒毒(如生冷瓜果腐敗所致),可佐以生薑、紫蘇溫中止嘔;若為熱毒(如發酵果實或野果中毒),則配黃連、綠豆清熱瀉火。另可結合針灸,如刺內關止嘔、灸中脘溫中化濕,以助藥力。

附註
古籍所載「白兔藿」「杏根」等藥,今已罕用,考其性味多為苦寒清解之品,現代臨床可參照同類藥物替代。此類記載體現中醫「以毒攻毒」「芳香醒脾」等解毒思路,然具體用藥須依證候調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