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撥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撥法

撥法,又稱撥絡法、彈撥法或抻法,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首見於《中醫正骨經驗概述》。其操作方式是以手指(常用拇指、食指或中指)按壓於特定穴位或筋結處,施加適當力道,並作橫向來回撥動,形如彈撥琴弦,故亦得名「彈撥法」。

手法特點與作用

  1. 解痙止痛:撥法能直接作用於肌肉、肌腱或韌帶等軟組織,透過機械刺激鬆解局部痙攣,改善氣血瘀滯,從而緩解疼痛。臨床多用於治療肩頸腰背痠痛、筋膜炎及軟組織損傷。
  2. 鬆解粘連:對於慢性勞損或外傷後形成的軟組織粘連,撥法可透過橫向撥動分離纖維組織,促進局部循環,恢復關節活動度。
  3. 調理經絡:中醫認為「不通則痛」,撥法透過刺激經絡穴位(如阿是穴或特定筋結點),疏通氣血,調和陰陽,達到「以痛為腧」的治療效果。

操作要領

  • 力度控制:需根據患者體質與病情調整,以產生痠脹感為度,避免過度用力造成二次損傷。
  • 方向與頻率:撥動方向應垂直於肌纖維走向,速度均勻,每處操作約3~5次,反覆施術可增強效果。
  • 配合手法:常與按法、揉法結合,先以揉法放鬆局部,再施以撥法深入松解。

臨床應用

撥法廣泛運用於傷科與筋傷治療,如:

  • 頸肩症候群:撥動斜方肌、肩井穴周圍筋結。
  • 腰椎間盤突出:針對腰骶部豎脊肌或環跳穴施術。
  • 網球肘(肱骨外上髁炎):彈撥前臂伸肌群附著點。

理論依據

中醫典籍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經脈者,所以決死生,處百病,調虛實」,撥法正是透過物理刺激調動經氣,結合「筋主束骨而利機關」的理論,恢復肢體功能。現代研究亦指出,撥法能促進局部微循環,降低炎症介質,與中醫「舒筋活絡」之說相契合。

此手法對操作者指力與解剖知識要求較高,需精準判斷病位與筋結走向,方能發揮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