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郭志邃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郭志邃(1625年-1696年),字右陶,浙江嘉興檇李(今嘉善)人。清代醫學家。

郭志邃幼年喪父,家境貧寒,但他勤奮好學,博覽群書,尤精於醫學。他有鑒於痧脹等疾疫流行,而療法不多,乃推原小兒痧疹之理,採集古人之方,撰《痧脹玉衡》三卷(1674年),列痧脹證治及脈法,並結合實際治例予以闡明。如痧在肌表者用刮法,痧在血內者宜放痧,痧在腸胃經絡與肝脾腎三陰則投以藥,痧氣肆行者可三法兼用。此書傳播甚廣。此外,尚撰有《治痧要略》,未見傳世。

郭志邃在醫學上有較高的造詣,他對痧脹的認識較為深刻,並提出了較為完善的治療方法。他的著作《痧脹玉衡》對後世醫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。

以下是《痧脹玉衡》的部分內容:

  • 痧脹的症狀:
    • 發熱惡寒,頭痛身痛,四肢酸楚,胸悶腹脹,嘔吐泄瀉,舌苔白膩,脈浮數。
    • 痧在肌表者,皮膚發紅,有斑點或瘀斑,按之痛,脈浮數。
    • 痧在血內者,面色青紫,唇舌紫紺,脈沉細。
    • 痧在腸胃經絡者,腹痛腹脹,大便溏泄,脈弦滑。
    • 痧在肝脾腎三陰者,腰膝酸軟,小便不利,舌苔黃膩,脈沉細。
  • 痧脹的治療方法:
    • 痧在肌表者,可用刮痧的方法治療。
    • 痧在血內者,可用放痧的方法治療。
    • 痧在腸胃經絡者,可用藥物治療。
    • 痧在肝脾腎三陰者,可用補益肝脾腎的方法治療。

郭志邃的《痧脹玉衡》是一部重要的中醫著作,對後世醫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。但由於年代久遠,其中有些內容已經過時,因此在臨床應用時需要結合現代醫學知識加以辨證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