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郭玉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郭玉
郭玉,字通直,東漢時期著名針灸學家,廣漢新都(今屬四川)人。其醫學淵源深厚,師承程高,為涪翁之再傳弟子,承襲了涪翁一脈的針灸精髓。漢和帝年間(西元89-105年),郭玉出任太醫丞,以其精湛醫術聞名於世,尤擅針灸療法,對後世中醫針灸學的發展影響深遠。
醫學思想與臨床特色
郭玉在臨床診療中提出「貴人療疾四難」之說,深刻剖析當時貴族階層疾病難治的原因:
- 自作主張,不從醫囑:權貴者常憑己意擇醫用藥,不遵醫者辨證施治之法。
- 攝生不謹:生活起居失調,貪嗜厚味,違背養生之道。
- 筋骨不強:體質羸弱,氣血不足,難以耐受藥石針砭之效。
- 好逸惡勞:養尊處優而少動,氣機壅滯,致邪氣纏綿難去。
此論不僅反映其對社會階層與疾病關係的洞察,更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「治人重於治病」的整體觀念,強調醫患配合與調攝養生的重要性。
針灸學術貢獻
郭玉繼承涪翁、程高之學,深研《黃帝內經》經絡理論,擅長以針法調和氣血。其臨床注重:
- 辨經取穴:依病症所在經絡,精選穴位施治,重視「得氣」與補瀉手法。
- 因勢施術:根據患者體質強弱、病勢緩急,調整針刺深淺與刺激強度。
- 結合脈診:施針前必詳察脈象,以脈氣盛衰為施治依據,體現「脈證合參」思想。
歷史地位
郭玉之學上溯涪翁,下啟後世,為東漢針灸學派代表人物之一。其「四難」之說不僅是醫療現象的總結,更暗合中醫「上工治未病」的預防理念,對當代中醫臨床仍具啟發意義。其生平載於《後漢書·方術列傳》,成為研究漢代醫學史的重要文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