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郭佩蘭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郭佩蘭(清初醫學家)

郭佩蘭,字章宜,吳閶(今江蘇蘇州)人,為清初著名醫學家。少時體弱多病,因而潛心鑽研醫理,廣交四方名醫,曾師從沈郎仲、李中梓等名家,深得中醫藥學之精髓。其學術思想承襲李中梓之脈絡,重視藥性與臨床實用,著作以簡明扼要見長,對後世中醫藥學發展頗具影響。

主要著作與學術貢獻

  1. 《本草匯》(1666年)
    此書以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為基礎,專注闡釋藥物性味、歸經及功效,收錄藥物四百七十餘種。郭佩蘭精煉藥性理論,每藥附以俳語,便於初學者記誦,並結合臨床驗方,體現其「藥性為本,簡明實用」的編撰理念。書中對藥物分類與應用亦有所創新,反映明清之際中藥學的發展趨勢。
  2. 《四診指南》
    此書專論中醫望、聞、問、切四診之法,強調診斷需四診合參,不可偏廢。內容融合前人經驗與個人臨床心得,尤其注重脈學與舌診的細微辨析,對清代診斷學的系統化具有推動作用。
  3. 《勞瘵玉書》
    針對「勞瘵」(類似現代肺結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)的專著,探討其病因病機與治療方略。書中提出「陰虛火動」為勞瘵核心病機,治法上注重滋陰降火,並收錄多則調理虛損的方劑,反映明清醫家對虛勞證治的深入認識。
  4. 《類經纂註》
    此書為對《黃帝內經》的註解與發揮,結合歷代醫家觀點,闡釋經文奧義。郭佩蘭尤重《內經》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結合,對陰陽五行、臟腑經絡等基礎理論有獨到見解,展現其深厚的經典研究功底。

學術特色與影響

郭佩蘭的醫學思想以「崇古而不泥古」為特色,既尊重《內經》、《本草綱目》等經典,又注重臨床實效。其著作語言簡練,內容貼近實用,尤其適合醫者入門與臨床參考。在藥學上,他強調藥性與配伍的精准運用;在診療上,則提倡四診並重與辨證論治,對清代江南醫家的學術風格具有代表性意義。

雖部分著作如《四診指南》、《勞瘵玉書》今已散佚,然透過現存《本草匯》等書,仍可窺見其融合理論與實踐的醫學成就,為中醫藥學史的重要一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