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病阻

病阻,又稱惡阻,首見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三,為中醫婦科常見病名,特指妊娠早期因衝脈之氣上逆、胃失和降所致之症候,以噁心嘔吐、厭食、頭暈乏力為主要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病阻之發,與妊娠後衝任失調肝胃不和密切相關:

  1. 衝脈氣逆:衝脈隸屬陽明,妊後陰血下聚養胎,衝脈之氣偏盛,上逆犯胃,致胃氣不降,反作嘔吐。
  2. 肝鬱犯胃:素體肝氣鬱滯,孕後血聚養胎,肝血相對不足,肝氣乘脾犯胃,引發噫氣泛酸。
  3. 脾胃虛弱:若孕婦脾陽素虛,痰濕內停,孕後衝氣挾痰濕上逆,則嘔惡痰涎,胸脘痞悶。

證型辨治

根據臨床表現,病阻可分為以下證型:

  1. 肝胃不和證

    • 主症:嘔吐酸苦水、胸脅脹滿、噯氣嘆息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和胃,降逆止嘔。
    • 方藥橘皮竹茹湯加減,或合左金丸抑肝火。
  2. 脾胃虛弱證

    • 主症:嘔吐清水、食慾不振、神疲乏力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和胃,降逆止嘔。
    • 方藥香砂六君子湯為主,佐生薑、伏龍肝溫中止嘔。
  3. 痰濕中阻證

    • 主症:嘔吐痰涎、脘悶納呆、口淡黏膩。
    • 治法:化痰除濕,和胃安胎。
    • 方藥小半夏加茯苓湯,酌加砂仁、陳皮理氣化濕。

古籍論述
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妊娠惡阻……由胃氣怯弱,中脘停痰。」強調痰濕與胃虛為病機關鍵;《景岳全書》則以「胎氣上逼」解釋衝脈之氣逆亂,主張調氣為先。

與現代醫學關聯

病阻相當於西醫之「妊娠劇吐」(Hyperemesis Gravidarum),然中醫重視體質調理與氣機升降,透過辨證論治,既可緩解症狀,亦能調和母體氣血以養胎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