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滾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滾搖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載於《中醫正骨經驗概述》,屬導引類被動運動技術,主要透過旋轉肢體帶動關節與經絡氣血運行,兼具整復與調氣雙重作用。其操作核心在於醫者以雙手協調控制患者肢體軸向,透過由內向外或由外向內的螺旋式滾動,誘發深層組織連動效應。

操作要領
以經典腰部滾搖為例:患者仰臥呈屈髖屈膝位,醫者一手穩固雙膝膕窩,另一手握持踝部,以骶髂關節為力學支點,沿矢狀面作緩急交替的環轉運動。此動作透過髖關節旋轉牽引腰骶筋膜,使腰椎小關節產生細微位移,適用於因經筋拘急或骨錯縫引起的腰脊活動受限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經筋理論:滾搖直接作用於足三陽經筋循行區域,特別對足太陽經筋「上挾脊上項」的走行具有鬆解作用,能緩解「筋結」造成的氣血痹阻。
  2. 導引氣機:旋轉動能可激發少陽樞機,促進三焦氣化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搖筋骨、動肢節以行氣血」的治療原則。
  3. 動中求正:透過被動運動使錯位關節在動態中自然復位,暗合「欲合先離」的正骨思想,較傳統扳法更為和緩。

臨床應用
除腰部外,亦可運用於肩關節(如滾搖肩部治療凍肩症)、頸椎(旋滾頸部改善項強)等部位。操作時須根據《醫宗金鑑》「法之所施,使患者不知其苦」的原則,控制旋轉幅度在生理活動度70%以內,以產生「得氣感」而不引發保護性痙攣為度。

此手法在明清傷科流派中發展出多種變式,如「滾搖拔伸法」結合牽引之力,對腰椎間盤突出症引起的下肢放射痛有獨特療效,體現中醫「筋柔骨正」的整體調治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