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滾刺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滾刺筒
滾刺筒為中醫針具之一,屬皮膚針的範疇,其構造主要分為筒柄與滾筒兩部分。滾筒表面均勻分佈密集短針,操作時以手持筒柄,使滾筒於治療部位來回滾動,透過淺層刺激皮膚,達到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之效。
結構與原理
滾刺筒的設計結合了傳統「毛刺」與「半刺」技法,源自《靈樞·官針》所述之淺刺法。其滾筒上的短針排列緊密,長度通常控制在1至2毫米之間,確保僅作用於皮部,避免深刺傷及肌肉層。此種設計特別適合面積較大且需淺層刺激的病症,如皮膚麻木、局部氣血瘀滯或經絡失調等。
臨床應用
- 經絡調理:透過滾動刺激皮部,激發衛氣運行,改善局部循環,常用於背部膀胱經或四肢陽經循行部位。
- 皮部療法:中醫認為「十二皮部」與臟腑相應,滾刺可調節對應臟腑功能,如刺激腰骶部皮部以補益腎氣。
- 痺證與痿證:對於風寒濕邪滯留體表所致的痺痛,或氣血不榮引起的肌膚麻木,滾刺能宣散外邪、活絡舒筋。
與其他針具的區別
相較於梅花針(七星針)的叩刺法,滾刺筒以滾動代替點刺,覆蓋範圍更廣,刺激均勻;而對比毫針深刺經穴的方式,滾刺筒專注於皮部與絡脈,適合畏針或需淺表調理者。
此技法體現中醫「從外治內」的思想,透過輕淺刺激調動人體自癒機能,為外治法中具特色的工具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