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炅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炅中

炅中為中醫病證名,屬內熱證之一,首見於《素問·調經論》。其病機主要與氣血失調、陰陽偏盛相關,表現為體內陽熱偏亢之證候。

病機與證候分析

《素問·調經論》提出:「血並於陽,氣並於陰,乃為炅中。」此處「血並於陽」指陰血偏聚於陽分,而「氣並於陰」則為陽氣內聚於陰分,導致陰陽失衡。王冰註解進一步闡明:「氣並於陰,則陽氣內盛,故為熱中。炅,熱也。」意指陽氣鬱於陰分,化生內熱,形成炅中之證。

炅中的核心病機為陽氣內鬱化熱,其熱象多表現為裡熱,可能伴隨口乾、煩躁、面赤、小便短赤等症狀。此證與一般外感熱病不同,屬內傷發熱範疇,需從氣血陰陽調和角度論治。

與相關證候的鑑別

  1. 熱中:與炅中同屬內熱證,但熱中多因飲食不節或情志化火,導致脾胃陽熱亢盛,症見消穀善饑、口渴引飲;炅中則偏重氣血失調,陽氣內鬱。
  2. 陰虛發熱:為陰液虧虛所致,症見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;炅中則以陽氣鬱滯為主,舌象多紅而苔黃。

治療原則

炅中的治療以疏解鬱熱、調和氣血為主,可參考以下方向:

  • 清泄裡熱:選用黃芩、梔子等清熱藥,若兼氣滯可佐以柴胡、香附疏肝解鬱。
  • 調和陰陽:依《內經》「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」之理,配合針灸或方劑調理氣血,如四逆散加減。

古籍延伸

《黃帝內經》中多處提及陰陽相併的病理變化,炅中即為氣血逆亂的表現之一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在《類經》中亦強調,此類內熱證需辨明氣血之偏盛,不可單純清熱,而應注重疏通鬱滯。

炅中一證,體現中醫對內傷熱病的細緻辨析,臨床需結合四診,探究其根本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