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炅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炅氣
炅氣為中醫術語,意指人體內在的熱氣或陽熱之氣,與寒氣相對。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舉痛論》云:「寒氣客於經脈中,與炅氣相薄則脈滿,滿則痛而不可按也。」此段經文闡明了寒邪侵入經脈後,與體內原有的炅氣相互搏結,導致經脈氣血壅滯,脈道充盈而引發疼痛,甚則拒按。
在中醫理論中,炅氣的生成與運行與人體的陽氣密切相關。陽氣具有溫煦、推動、氣化等功能,若陽氣過盛或鬱而化熱,則易形成炅氣。炅氣的病理表現多與熱證相關,如發熱、煩躁、口渴、面赤、脈數等。此外,炅氣亦可與外邪(如寒邪、濕邪)相搏,形成寒熱錯雜或濕熱蘊結之證。
炅氣的調節依賴於臟腑功能的平衡,尤其是心、肝、肺等陽氣偏盛的臟腑。心主火,肝主疏泄,肺主宣發,若這些臟腑功能失調,易導致炅氣過亢。例如,肝氣鬱結日久可化火,形成肝火熾盛;心火亢盛則可擾動神明,出現失眠多夢等症。
在治療上,針對炅氣過盛或與外邪相搏的情況,中醫常採用清熱、瀉火、解毒等方法,如黃連解毒湯、龍膽瀉肝湯等方劑,以平衡陰陽,疏通氣血。若炅氣與寒邪相爭,則需溫清並用,如桂枝芍藥知母湯,既能散寒,又能清解鬱熱。
炅氣的概念體現了中醫對人體氣機動態變化的觀察,強調陰陽平衡的重要性。透過辨析炅氣的盛衰與所在部位,可進一步理解熱證的成因與治療方向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