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之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病之階

「病之階」為中醫術語,意指疾病發展之途徑與病變形成之緣由,其概念源自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。該篇提出「用熱遠熱,用溫遠溫」之治療原則,強調用藥須順應四時氣候特性,若違逆此理,則易成為「病之階」,即疾病深化或惡化之關鍵環節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疾病之演變遵循特定規律,從表入裏、由淺至深,或循經傳變,此過程即為「病之階」。其形成與外感六淫、內傷七情、飲食勞倦等因素密切相關。例如:

  1. 外邪傳變: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侵襲人體,若未及時疏解,可從皮毛漸入經絡、臟腑,如《傷寒論》所述之「六經傳變」。
  2. 情志內傷:憂思悲恐等情志過極,導致氣機逆亂,初病在氣分,久則傷血耗精,形成癥瘕積聚等頑疾。
  3. 治療失當:誤用藥石或違反治則(如熱病投溫藥),反致邪氣壅滯,正氣受損,加速病情進展。

與治則之關聯

《素問》強調「因時制宜」,提出「用寒遠寒,用涼遠涼」等原則,即用藥需避開與時令相沖之性味。例如:夏季陽氣外浮,若過用溫熱之品,易助火傷陰,成為「病之階」;反之,冬季誤用寒涼,則伐陽生寒。此類誤治不僅無助祛邪,反使病理層次加深。

臨床體現

「病之階」可體現於疾病之階段性變化,如:

  • 溫病學派所述「衛氣營血」傳變,邪從衛分漸入血分,每階段皆為病勢進展之「階」。
  • 內傷雜病中,初為氣滯,久則血瘀、痰凝,終成有形之積,此過程亦屬「階」之累積。

綜言之,「病之階」揭示了疾病發展之動態軌跡,強調醫者須洞察病機演變,防微杜漸,方能阻斷病勢深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