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鬼疰,又稱鬼擊,是一種突發性心腹刺痛,甚或悶絕倒地,並能傳染他人的病證。

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十六記載:「人先天地痛,忽被鬼邪所擊,當時心腹刺痛,或悶絕倒地,如中惡之類。其得差之後,餘氣不歇,停住積久,有時發動,連滯停住,乃至於死。死後註易傍人。故謂之鬼疰也。」

鬼疰的發病原因,古人認為是由於受到鬼邪的侵襲,導致人體氣血逆亂,出現心腹刺痛、悶絕倒地等症狀。現代醫學認為,鬼疰可能與病毒感染、腸胃疾病等因素有關。

鬼疰的治療方法,主要以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、理氣止痛等中醫方法為主。常用方劑有犀角散、常山散、鮫魚皮散等。

鬼疰的預防方法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注意飲食衛生,不吃生冷、不潔食物。
  2. 避免接觸傳染源,如患有呼吸道傳染病的人。
  3. 增強自身免疫力,提高抵抗力。
  4. 平時多鍛鍊身體,提高心肺功能。
  5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精神刺激。

如果出現鬼疰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