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鬼枕,為中醫針灸學中「十三鬼穴」之一,首載於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。其文曰:「百邪所病者,針有十三穴……第六針大椎上入髮際一寸,名鬼枕。」此處所述「鬼枕」,實指督脈要穴——風府穴

定位與歸經

風府穴屬督脈,位於後髮際正中直上一寸(約同身寸),當枕外隆凸直下,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處。其解剖位置深層為寰枕關節與延髓,故針刺時需格外謹慎。

名稱涵義

「鬼枕」之名,反映古代醫家對精神神志疾病的理解。「鬼」泛指邪祟或病邪,此類病症多見癲狂、癇證、譫語等;「枕」則喻其位置於頭頸交接處,如枕頭承托頭部之象。風府穴別名「舌本」「曹溪」,亦強調其與腦髓、語言功能的關聯。

中醫理論與應用

  1. 功能主治

    • 祛風通絡:主治外風所致頭痛、項強、眩暈,及內風引起的中風舌緩、失語。
    • 醒腦開竅:為治療精神疾患要穴,如癲狂、癇證、驚悸,具安定神志之效。
    • 通調陽氣:督脈總督一身之陽,風府可調節陽氣,改善腦府氣血失和。
  2. 配伍應用

    • 配百會、太陽,治風邪頭痛;
    • 配人中、內關,治癲癇發作;
    • 配廉泉、通里,療中風失語。

古籍考據

除《千金要方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載風府「主頭痛項急,不得顧側」;《類經圖翼》強調其「主中風舌緩,暴喑不語」。後世醫家將「十三鬼穴」系統化,鬼枕列為驅邪鎮狂之要穴,體現「從陽引陰」的治療思路。

現代研究

風府穴深部鄰近延髓生命中樞,現代針灸學多探討其對腦血流、神經調節的影響,臨床用於腦血管病後遺症、神經性嘔吐等,然操作時須嚴格掌握進針深度與角度。

此穴承載中醫「形神一體」觀,既療形體經絡之病,亦調神志異常,為風邪易襲之門戶,故名「風府」;而「鬼枕」之稱,更凸顯其於神志病中的特殊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