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鬼脹穴
鬼脹穴為中醫推拿學中的特定穴位,主要應用於小兒推拿療法。據《幼科推拿秘書·穴象手法》記載:「鬼脹穴,在後腿肚旁。」其位置大致位於下肢後側,小腿肚(腓腸肌)外側緣附近,屬經外奇穴範疇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穴位歸經與作用
鬼脹穴雖未歸屬於正經十二脈或奇經八脈,但根據小兒推拿理論,此穴與足太陽膀胱經及足少陽膽經循行區域相近。膀胱經主一身之表,膽經主疏泄通調,故刺激此穴可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,尤擅緩解小兒下肢氣滯或筋脈拘急之症。 - 臨床應用
- 氣滯脹滿:穴名「鬼脹」隱含其主治與「氣脹」相關,傳統認為小兒臟腑嬌嫩,易因飲食不節或外邪侵襲導致氣機壅滯,出現腹脹、肢體腫脹等症。按揉此穴可助行氣消脹。
- 驚風抽搐:古代醫家將小兒突發性肢體抽搐歸因於「風邪內動」或「痰熱擾神」,鬼脹穴配合其他鎮驚穴位(如小天心、湧泉),可緩解肌肉緊繃。
- 下肢痿痹:若小兒因風寒濕邪侵襲,導致腿腳活動不利,可循經絡理論,以推、揉手法刺激此穴,促進局部氣血運行。
-
操作手法
小兒推拿中,鬼脹穴多以拇指指腹輕揉或沿小腿外側向上推按,手法需輕柔綿長,避免過度刺激。因小兒皮膚嬌嫩,操作時常佐以滑石粉或麻油以潤滑肌膚。
與其他穴位的關聯
鬼脹穴與「承山穴」(膀胱經穴位,位於腓腸肌肌腹下)及「陽陵泉」(膽經合穴)位置相鄰,功能上亦有協同之效。承山主舒筋活絡,陽陵泉主筋會之調,配合鬼脹穴可增強緩解下肢不適之效。
歷史文獻補充
清代《小兒推拿廣意》提及「鬼」字類穴位(如鬼眼、鬼哭)多用於急症調理,反映古人對「鬼」為病機迅疾、隱晦的隱喻。鬼脹穴亦承此脈絡,側重於調理小兒突發性肢體症狀。
此穴現代臨床應用較少,但仍見於傳統小兒推拿流派,其機理可結合經絡學說進一步探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