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鬼營穴考

鬼營為中醫針灸「十三鬼穴」之一,專治神志異常疾患。其定位與名稱歷代醫籍記載不一,反映古代醫家對心神病症的治療經驗演變。

一、名稱源流

  1. 《千金要方》稱「鬼路」
    孫思邈首載此穴,註明即手厥陰心包經之「勞宮穴」(掌中第三、四掌骨間,握拳時中指尖所點處),主治癲狂、癇證等神志病。
  2. 《千金翼方》異說
    後世版本註為「間使穴」(腕橫紋上3寸,兩筋之間),此說可能源於臨床配穴經驗,因間使同屬心包經,具寧心安神之效。
  3. 明清醫家定名
  • 《針灸聚英》正式更名「鬼營」,明確指勞宮穴。
  • 《針灸大成》另稱「鬼窟」,仍從勞宮之說,強調其開竅醒神之功。

二、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心包經與神志關係
    《靈樞》云:「心包代心受邪」,勞宮為心包經滎穴,五行屬火,善清心包鬱熱、瀉火開閉,故能治熱擾神明所致譫語、狂躁。
  2. 穴性特點
    勞宮位於掌心,為「氣機升降之樞」,針刺此穴可調暢氣血,引火下行。古籍載其能「熄風痰、通心竅」,如《針灸甲乙經》提及主治「熱病發熱而欲嘔噦」。

三、臨床應用

  1. 配伍治法
  • 配水溝、百會:增強醒腦開竅,治癲癇急性發作。
  • 配大陵、內關:調和心氣,緩解癔病性失語。
  1. 操作要點
    古法強調「刺入三分,得氣即瀉」,以三棱針點刺出血為峻瀉法,適用於實熱閉證;現代臨床多採毫針斜刺0.3~0.5寸,平補平瀉。

四、學術爭議
明代《醫學入門》提出「鬼路當從間使」,認為心包經絡「所行為經」,間使為經穴,更擅長疏通經氣壅滯。此說與勞宮之滎穴特性形成互補,反映辨證取穴之靈活性。

附:十三鬼穴淵藪
鬼營與水溝(鬼宮)、少商(鬼信)等穴同列,源自古代「鬼祟致病」觀念,實質是對精神異常症狀的系統針灸處方,體現中醫「形神一體」的治療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