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鬼眼穴詳解
一、經外奇穴「鬼眼」
鬼眼穴為中醫針灸學之經外奇穴,別名「鬼哭」、「四鬼哭」,其定位與操作手法於歷代醫籍中記載明確。
-
穴位定位
- 手部鬼眼:位於大拇指橈側,距爪甲角約0.1寸(如韭葉寬度),即少商穴附近;另有一說為兩手拇指併攏時,指縫間形成的皺褶處。
- 足部鬼眼:位於足大趾內側,隱白穴旁,取穴法與手部相同。
- 總計四穴(雙手、雙足各一),故《針灸大成》稱「四鬼哭」。
-
操作與主治
- 刺灸法:傳統以艾炷灸為主,灸3-7壯;亦可針刺出血,用於急症。
- 臨床應用:
- 癲癇、癲狂:古人認為此穴可驅邪定驚,多用於痰火擾神或肝風內動所致的精神異常。
- 暈厥、中惡:作為急救穴,配合人中、十宣等穴,開竅醒神。
- 鬼祟之症:古代醫籍載其可治「邪祟附體」,此說法與中醫「心神不寧」病機相關。
-
學理依據
- 少商屬肺經井穴,隱白屬脾經井穴,二者皆為陰經要穴,能調節氣血、瀉熱開閉。鬼眼穴位處此二穴旁,強化其清熱、化痰、鎮驚之效。
- 《針灸大成》強調「縛指取穴」,可能透過局部刺激加強經氣流通,符合「菀陳則除之」的治療原則。
二、其他別名考證
-
腰眼別稱
- 《醫學入門》提及鬼眼為「腳眼」之別名,實指腰眼穴(位於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3-4寸凹陷處),主治虛勞腰痛、婦科疾患。此說反映古代穴名地域性差異。
-
膝眼別稱
- 《醫宗金鑑》稱膝眼穴(犢鼻穴內外側凹陷)為鬼眼,主膝關節腫痛。此別名或因穴位形態似「眼」,且能治「邪滯經絡」之痺證。
三、古籍文獻溯源
- 《千金要方》載「十三鬼穴」中,少商、隱白均列其中,與鬼眼穴功能相呼應,反映古代對精神類病症的針灸取穴邏輯。
- 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將鬼眼與膝眼聯繫,擴展其治療範疇至肢體痺證,體現穴名演變的臨床實用性。
四、現代應用探討
鬼眼穴雖少見於當代常規針灸處方,然其結合井穴特性與經外奇穴之效,於癲癇、癔症等病症中仍具研究價值。部分學者提出,艾灸此穴可能透過調節自律神經系統,達到鎮靜效果,然需進一步實證。
(全文完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