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鬼穴之中醫詳解
一、鬼穴之名源與別稱
鬼穴為中醫經穴別名,首見於唐代《千金要方》,指督脈要穴「風府」。風府定位於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,枕外隆凸下方凹陷處,為陽氣通行之關隘,古醫家認為其具調神、熄風之效,故以「鬼穴」喻其治癒癲狂等神志疾患之能。
二、十三鬼穴之淵源與應用
「十三鬼穴」為針灸治療癲狂、癇證等精神疾患之特殊穴組,相傳源於扁鵲,後由孫思邈收錄於《千金要方》。此十三穴分佈於頭面、四肢及軀幹,依序為:
- 鬼宮(人中):督脈穴,醒腦開竅。
- 鬼信(少商):肺經井穴,清熱瀉火。
- 鬼壘(隱白):脾經井穴,健脾寧神。
- 鬼心(大陵):心包經原穴,安神定志。
- 鬼路(申脈):膀胱經穴,通陽蹺脈。
- 鬼枕(風府):督脈穴,熄風醒神。
- 鬼床(頰車):胃經穴,通絡祛風。
- 鬼市(承漿):任脈穴,調和陰陽。
- 鬼窟(勞宮):心包經滎穴,清心瀉火。
- 鬼堂(上星):督脈穴,宣通清陽。
- 鬼藏(會陰):任脈穴,調理下焦。
- 鬼腿(曲池):大腸經合穴,清熱祛邪。
- 鬼封(海泉):奇穴,位於舌下,通竅豁痰。
此穴組以「鬼」為名,反映古代醫家對精神疾病之認知,認為其病機與「邪祟擾神」相關,故取穴多具開竅、瀉熱、鎮驚之效。
三、鬼穴之理論基礎
- 經絡學說:十三鬼穴涵蓋督脈、任脈及十二正經,督脈總督陽氣,任脈調和陰血,配合四肢井穴(如少商、隱白)可通調氣血,醒神蘇厥。
- 臟腑辨證:癲狂多責之心、肝、脾三臟,如大陵(鬼心)屬心包,可安神;勞宮(鬼窟)清心火;隱白(鬼壘)健脾以絕痰源。
- 刺法特色:古法強調「鬼穴」需以毫針速刺或點刺出血,如少商放血以瀉肺熱,承漿淺刺以調任脈,體現「瀉實祛邪」之則。
四、鬼穴於現代中醫之延伸
當代臨床中,十三鬼穴仍用於思覺失調、躁鬱症等病,並結合現代解剖學,如風府(鬼枕)深部為延髓,刺之需謹慎;而勞宮(鬼窟)應用於心火亢盛之失眠,展現傳統理論與實證醫學之結合。
五、文獻考據與發展
《千金要方》載:「凡百邪之病,源起多途,其有種種形相,示表癲邪之端而見其病,或有默默而不聲……針灸科中,十三鬼穴能治之。」後世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闡述各穴配伍,如人中配少商治癲狂發作,風府配申脈調陰陽蹺脈,可見其體系之完備。
此十三穴雖以「鬼」為名,實為古人對精神疾患之形象化表述,其核心在於辨證取穴,通調氣血陰陽,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之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