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鬼信穴
鬼信為中醫針灸學中「十三鬼穴」之一,首載於唐代孫思邈所著《千金要方》,其文曰:「百邪所病者,針有十三穴……第二針手大指爪甲下,名鬼信。」後世醫家如《針灸大成》明確指出,鬼信即手太陰肺經之「少商穴」,今多從此說。
定位與歸經
鬼信(少商)位於手拇指橈側,距指甲角約0.1寸處,屬手太陰肺經之井穴。井穴為經氣所出之處,五行屬木,具有清瀉肺熱、醒腦開竅之效。
主治與作用
- 外感熱病:鬼信為肺經井穴,善治風熱犯肺所致咽喉腫痛、咳嗽、發熱等症,常以三棱針點刺放血,達清熱解毒之效。
- 神志疾患:作為十三鬼穴之一,古代醫家認為其可治「百邪所病」,即與情志異常相關的癲狂、癇證、癔病等,具開竅醒神、鎮驚寧心之功。
- 急救應用:配合其他鬼穴(如鬼宮、鬼窟),用於中風昏迷、小兒驚風等急症,能通調氣機、啟閉蘇厥。
操作技法
臨床多以點刺出血為主,或施以淺刺(0.1~0.2寸),得氣即止。因穴位敏感,古法強調「疾入疾出」,以瀉邪為要。
理論淵源
十三鬼穴源自道家醫學思想,認為特定穴位能驅除「鬼邪」(即異常精神狀態)。鬼信位列第二,與肺主氣、司呼吸的功能相關,肺藏魄,魄不安則神亂,故刺此穴可調魄安神。
現代應用
現代針灸學中,少商穴仍廣泛用於急性扁桃體炎、喉炎等實熱證,其鎮靜作用亦見於精神科輔助治療。然其「治鬼」之說,多理解為對情志病的隱喻,與古代巫醫文化密切相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