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鬼心穴詳解

鬼心為中醫針灸學中「十三鬼穴」之一,相傳為古代醫家治療精神情志疾患、癲狂癇證等「鬼邪為病」所選用的特定要穴。其定位歷代文獻記載略有出入,主要分歧在於《千金要方》與後世醫家的詮釋差異。

名稱由來與歷史文獻

  1. 《千金要方》記載
    唐代孫思邈在《備急千金要方》中明確指出:「百邪所病者,針有十三穴……第四針掌後橫紋,名鬼心。」原註將「鬼心」對應為太淵穴(手太陰肺經之輸穴、原穴,位於腕前區,橈骨莖突與舟狀骨之間,拇長展肌腱尺側凹陷中)。
  2. 後世醫家考證
    明代《針灸大全》等典籍則將「鬼心」改註為大陵穴(手厥陰心包經之輸穴、原穴,位於腕掌橫紋中點,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)。此說法因更符合「心包代心受邪」的理論,且心包經與神志病密切相關,故後世多從此說。

穴位特性與中醫理論

  • 若從大陵穴論
    大陵屬手厥陰心包經,五行屬土,為心包經之原穴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強調「五臟有疾,當取之十二原」,故大陵能調節心包氣血,主治與「心」相關的神志異常,如癲狂、喜笑不休、心悸煩悶等。其「鬼心」之名,反映古人認為此穴可驅除擾亂心神的「邪氣」。
  • 若從太淵穴論
    太淵為肺經原穴,脈會太淵,主氣血運行。肺藏魄,魄不安則見驚恐、妄言等症,針太淵可調肺氣以安魄,契合「鬼穴」治神志病的範疇。

臨床應用

鬼心(大陵或太淵)作為十三鬼穴之一,傳統多用於:

  1. 精神情志病:如癲癇、癔症、躁動不安。
  2. 心系病症:胸悶、心痛、失眠。
  3. 局部疾患:手腕疼痛、腱鞘炎。
    配合其他鬼穴(如鬼宮人中、鬼信少商等),可增強寧心安神、開竅醒腦之效。

學術爭議與總結

鬼心的定位分歧,體現中醫理論的演變。太淵偏重「肺主魄」與氣機調控,大陵側重「心主神明」與血脈安定,二者皆有理據。臨床取穴時,可依具體證候與經絡辨證選擇,或結合二者施治。此穴名亦反映中醫對精神疾病「形神一體」的獨特認知,將病理與經絡腧穴相結合的治療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