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鬼腿
鬼腿為中醫針灸學中之特定穴名,屬「十三鬼穴」之一,首載於明代《針灸大成》。此穴即為「曲池穴」,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,定位於肘橫紋外側端,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處。
名由與歸經
「鬼腿」之名,源於古代醫家對精神神志類疾患的治療經驗。十三鬼穴相傳為孫思邈所創,專治癲狂、癇證、癔症等與「鬼邪」相關之症,此處「鬼」喻病邪幽深難察。鬼腿(曲池)隸屬陽明經,多氣多血,善調氣血壅滯,兼瀉陽明實熱,故能鎮驚安神、疏風透邪。
中醫理論與功能
- 氣血調暢:
曲池為合穴,五行屬土,主調和腸胃、通降腑氣。陽明經循行過頭面,故鬼腿亦用於頭面熱證,如牙痛、目赤腫痛,透過清瀉陽明鬱火以達療效。 - 祛風解毒:
此穴性善疏風透表,古代用於傷寒熱病、皮膚癮疹,現代臨床亦治蕁麻疹、濕疹等風邪為患之症,配血海穴更增活血祛風之效。 - 鎮靜安神:
作為鬼穴,鬼腿可平肝息風,緩解癲狂躁動。其機制在於陽明經與督脈相通,刺激曲池能調節陰陽,使神魂歸位。
針刺與配伍
- 針刺法:直刺1~1.5寸,得氣後施提插瀉法,適用於實熱證;虛證宜淺刺或灸。
- 經典配伍:
- 配百會、人中治癲癇;
- 配合谷、血海治風疹瘙癢;
- 配足三里調腸胃濕熱。
古籍考據
《針灸大成》載十三鬼穴「鬼腿」即曲池,與「鬼堂」(上星)、「鬼枕」(風府)等穴並列,反映古代以經穴系統對應神志病的治療思維。此類命名雖含玄學色彩,實則基於經絡辨證,後世醫家如楊繼洲亦強調其臨床實效。
鬼腿之應用,體現中醫「從陽引陰」「以通為治」的理念,結合經絡理論與實證經驗,成為調神、解表、瀉熱之要穴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