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頭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鬼頭丹
鬼頭丹為小兒丹毒之一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九,屬中醫外科病證範疇。其病因多由風熱毒邪客於腠理,與血氣相搏,鬱而化熱,外發肌表所致。臨床表現可分為兩類,一者發於兩臂,初起赤紅如李子;二者始發於面部,漸次蔓延至全身,與手足陽明經風熱內蘊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風熱客腠:風熱之邪乘虛侵入肌表,鬱滯於腠理,與血氣相搏,化熱生毒,外發為丹。
- 陽明經熱:若丹毒先發於面部,後及全身,多因手足陽明經(胃與大腸經)內蘊風熱,循經上攻頭面,外溢肌膚而成。
證候分型與治法
-
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證型
- 症狀:丹毒發於兩臂,初起色赤如李子,局部灼熱腫痛。
- 治法:外治為主,以解毒散結為則。
- 方藥:戎鹽一兩、附子一枚(燒炭),共研細末,以雄雞血調敷患處。戎鹽鹹寒解毒,附子雖性熱,然燒炭後減其辛烈,反能散結;雄雞血活血解毒,共奏消丹之效。
-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所述證型
- 症狀:丹毒始發於面部,漸次下行至全身,伴見發熱、煩躁,舌紅苔黃。
- 治法:內服疏風清熱,外敷解毒消腫。
- 內服方:白虎湯加減,酌入防風、荊芥、薄荷、桑白皮、葛根等。白虎湯清陽明氣分熱,防風、荊芥疏風透邪,薄荷輕清上焦,桑皮瀉肺熱,葛根解肌退熱。
- 外敷方:雞子清調伏龍散(伏龍肝即灶心土,性溫斂瘡,合雞子清清熱解毒)。
中醫辨證要點
- 辨經絡:發於臂者,多責之於手太陰、陽明;發於頭面者,以陽明經為主。
- 辨熱毒輕重:若見丹色紫黑、漫腫疼痛,為熱毒熾盛,需加重清熱涼血之品,如黃連、赤芍。
鬼頭丹之治療,重在辨明病位與病勢,內外合治,以疏風清熱、解毒散結為大法。歷代醫家對其論述,體現了中醫對丹毒辨證的細緻與用藥之靈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