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鬼堂

鬼堂為中醫針灸學中的特定穴位名稱,屬「十三鬼穴」之一,主要用於治療與精神情志相關的疾病。其定位與歸經在不同典籍中略有差異,主要可分為兩說:

  1. 與上星穴相應
    《千金要方》記載:「百邪所病者,針有十三穴……第十針直鼻上入髮際一寸,名鬼堂。」此處所述「鬼堂」即督脈之上星穴。上星位於頭部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處,屬督脈要穴,主治頭痛、目眩、鼻淵、癲癇等症,亦被用於安定神志、驅除「邪祟」之證。
  2. 作為尺澤穴別名
    《千金翼方》另載鬼堂為手太陰肺經之尺澤穴的別稱。尺澤位於肘橫紋中,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,具有清肺瀉熱、通絡止痛之效,傳統亦用於癔病、狂躁等精神異常症狀,與「十三鬼穴」治癲狂的脈絡相符。

中醫理論背景
「十三鬼穴」為古代醫家歸納治療精神疾患的經驗穴組,相傳由孫思邈整理,結合道教「驅邪」思想與針灸臨床實踐。鬼堂無論對應上星或尺澤,均體現中醫「調神」與「調氣」並重的原則——上星通督脈而醒腦開竅,尺澤瀉肺火以平驚定志,二者皆能通過經絡調節影響心神。

現代應用
當代針灸學中,上星穴多用於鼻竇炎、前額痛及輕度抑鬱;尺澤穴則常見於咳嗽、哮喘及肘臂疼痛。雖「鬼堂」之名少見於現代教材,但其歷史脈絡仍為研究古代針灸療法與精神醫學關係的重要線索。

(註:本文基於典籍記載與中醫理論闡釋,不涉及臨床操作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