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鬼胎

定義與源流
鬼胎為中醫古籍記載之病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二,屬婦科癥瘕類疾病。其特徵為腹形膨大如孕,然久不產子,或下血泡、異物,古人因認知所限,以「鬼胎」名之,實為氣血瘀滯或痰濕凝聚所致之病理產物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正虛邪滯:婦人素體氣血不足,肝鬱氣滯,衝任失調,經脈壅塞,血瘀成癥。
  2. 情志內傷:七情鬱結(尤以憂思忿怒為甚),氣機阻滯,血行不暢,積聚胞宮。
  3. 痰瘀互結:脾虛濕盛,痰濕下注,與瘀血搏結,形成假胎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典型症狀:腹大如孕,經年不產,或見經閉數月後突然血崩,下血泡、腐肉樣物(如古籍所述「蝦蟆子」)。
  • 兼症:面色萎黃、形體消瘦、肌膚甲錯,或胸脅脹滿,舌質紫暗、脈沉弦澀。

分類與證治

  1. 血瘀型鬼胎

    • 特徵:腹硬拒按,下血色紫黑夾塊,脈沉澀。
    • 治法:活血逐瘀,佐以扶正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盪鬼湯(《傅青主女科》):人參補元氣,當歸養血,大黃、桃仁、紅花破血逐瘀,雷丸殺蟲消積,川牛膝引血下行,佐枳殼、厚朴行氣寬腹。
      • 雄黃丸(《證治準繩》):雄黃解毒,鬼臼、莽草祛痰散結,蜈蚣、蜥蠍通絡攻積,巴豆峻下冷積,適用於痰瘀膠結重證。
  2. 假孕類鬼胎

    • 氣胎:因情志鬱結,氣滯腹脹如孕,無經閉,治宜疏肝理氣(如逍遙散加香附、烏藥)。
    • 血胎:經血逆留胞脈,少腹硬滿,方用血府逐瘀湯。
    • 痰胎:體胖痰盛,腹滿鬆軟,苔膩,宜導痰湯(半夏、南星、枳實、茯苓)加蒼朮、香附。
  3. 葡萄胎(類似記載)

    • 古籍描述:如《肖山竹林寺女科》所述「下血泡如蝦蟆子」,與現代醫學葡萄胎(水泡狀胎塊)相似。
    • 治法:急以十全大補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、黃耆、肉桂)補氣攝血,固護元氣,並需結合西醫處置。

補充要點

  • 鑒別診斷:需與腸覃、石瘕等腹部積聚病證區分,後者多無經閉或異常出血。
  • 調護原則:古籍強調「攻邪勿傷正」,尤其血崩後當急固氣血,防氣隨血脫。

古籍參考
除前述文獻外,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亦提及鬼胎屬「八瘕」範疇,治法需辨虛實;《景岳全書》則歸因於「肝脾逆氣」作祟,主張調氣為先。